泰曰:“姜维提轻兵深入,正欲与我争锋原野,求一战之利。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今乃与战,使贼得计,走破王经,封之狄道。若维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此我之所恶也。而维以乘胜之兵,挫峻城之下,锐气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势殊,客主不同。兵书云:‘修橹,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后已。’诚非轻军远人,继之诡谋仓率所办,县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也,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洮水带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据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寇不可纵,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此?”逐进军度高城岭,潜行,夜至狄道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者至,皆愤踊。维始谓官救兵当须众集乃发,而卒闻已至,谓有奇变宿谋,上下震惧。自军之发陇西也。以山道深险,贼必设伏。泰诡从南道。维果三日施伏,定军潜行卒出其南,维乃缘山突至,泰与交战,维退还。凉州军从金城南至沃干阪。泰与经共密期,当共向其还路,维等闻之,遂遁,城中将士得出。经叹曰:“粮不至旬,向不应机,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泰慰劳将士,前后遣还,更差军守,并冶城垒,还屯上邽。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注释和赏析:

  • 诗句
  1. “泰曰”:这是一句引语,表明接下来的内容是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的桓阶与王经的对话。
  2. “姜维提轻兵深入”:姜维率领轻装部队深入敌境,正打算与我方在原野上争锋,求一战之利。
  3. “王经当高壁深垒”:王经驻守在坚固的高墙上,利用地形优势,挫败敌人的锐气。
  4. “今乃与战”:但现在却与敌人交战,导致敌军得计,从而逃窜。
  5. “此我之所恶也”:这是我所厌恶的情况。
  6. “而维以战克之威”:但姜维凭借战胜利势,进攻东边。
  7. “封之狄道”:将他们封到狄道地区。
  8. “若维以战克之威”:如果姜维凭借战胜利势,继续向东推进。
  9. “据栎阳积谷之实”:占据栎阳,积累粮食。
  10. “放兵收降”:释放兵力,收降敌方。
  11. “招纳羌、胡”:招揽羌、胡等少数民族。
  12. “东争关、陇”:争夺关中、陇西地区的控制权。
  13. “传檄四郡”:向四个郡发布战报。
  • 译文

  • 泰说:“姜维率轻骑兵深入,正是想要与我们争锋于原野,求一战之利。王经应当坚守高墙深垒,挫其锐气。现在却与之交战,使敌人有机可乘,溃败逃走。敌寇不可放纵,围困不可过长,君等为何如此。”

  • 遂进军度高城岭,潜行进发,夜至狄道东南高山之上,多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救援者到来,都愤慨跃起。

  • 维开始认为官军救兵应该须众集之后才能出发,然而突然听闻已经到来,认为是有奇变宿谋,上下震惊恐惧。

  • 从军出陇西时,因为山道深险,敌军必定设伏。泰诡随南道而行。维果三日施伏,定军潜行卒出其南,维遂缘山突至,泰与交战,维退还。

  • 赏析

  • 此篇记录了三国时期魏国官员桓阶与将领王经之间的一次对话和事件。文章通过叙述王经与桓阶的对话以及随后的事件发展,展现了两人之间的观点差异以及对战争局势的不同看法。

  • 文章通过对话形式展开叙述,不仅展示了人物之间的互动,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军事策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描绘,读者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特点。

  •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既体现了史家的严谨态度,又充满了生动的细节描述。这种写作方式使得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看法和立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该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细节,成功地捕捉并传达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