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薨,泰代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后年,雍州刺史王经白泰,云姜维、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营、金城,求进兵为翅。使凉州军至枹罕,讨蜀护军向祁山。泰量贼势终不能三道,且兵势恶分,凉州未宜越境,报经:“审其定问,知所趣向,须东西势合乃进。”时维等将数万人至枹罕,趣狄道。泰救经进屯狄道,须军到,乃规取之。泰进军陈仓。会经所统诸军于故关与贼战不利,经辄渡洮。泰以经不坚据狄道。
必有他变,并遣五营在前,泰串诸军继之。经已与维战,大败,以万余人还保狄道城,余皆奔散。维乘胜围狄道,泰军上邽,分兵守要,晨夜进前。邓艾、胡奋、王秘亦到,即与艾,秘等分为三军,进到陇西。艾等以为“王经精卒破衄于西,贼众大盛,乘胜之兵既不可当,而将军以乌合之卒,继败军之后,将士失气,陇右倾荡。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曰:‘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宁。’盖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今陇右之害,过于腹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谓。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不如割险自保,观衅待弊,然后进救,此计之得者也。”
译文
淮逝世,泰接替为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后年,雍州刺史王经告诉泰,姜维、夏侯霸计划从三道向祁山、石营、金城进军,请求派遣军队作为翼侧支援。命令凉州军队抵达枹罕,进攻蜀国的护军向祁山。泰估计敌军终将不能分兵三路,且兵力不宜分散,凉州不宜越过边境,答复王经:“如果能够确定敌人的意图和方向,就须等待东西两路的形势相合后再前进。”此时姜维等率领数万人马抵达枹罕,直趋狄道。泰派兵救援王经进驻狄道,待援军到来,才规划夺取狄道。泰进军陈仓。恰逢王经统率的各军在故关与敌人交战不利,王经便渡洮河。泰认为王经不坚固占据狄道。必有其他变故,于是派五个营在前面警戒,泰亲自率军继其后。王经已经与姜维交战,大败,以一万余人退守狄道城,其余部众奔散。姜维乘胜围困狄道,泰率部进军上邽,分兵据守要地,昼夜兼程前进。邓艾、胡奋、王秘也到达,立即与泰会师,分为三军,进军至陇西。艾等人认为:“王经精兵在西方受挫,敌军声势浩大,乘胜之兵不可抵挡,而将军率领的是乌合之众,跟随失败部队之后,将士士气低落,陇右倾覆。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曰:‘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宁。’这是由于小的损失导致大的得益的缘故。如今陇右的危害,超过腹蛇,狄道之地,不仅仅是不守的问题。姜维的兵力,是我所必须抵御的前锋。不如割断险阻自行保全,观察敌人的动向等待机会,然后再进发救援,这正合计策。”
注释
- 淮:指姜淮,三国时期魏国人。
- 征西将军: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官职之一,主要负责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御。
- 雍州:古代对今陕西一带的统称,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州郡。
- 凉州:古代中国西部的一个区域,包括今天的甘肃、青海等地。
- 王经: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曾任雍州刺史。
- 狄道: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附近。
-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曾被封为大将军。
- 夏侯霸: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将领。
-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王秘: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 邓艾: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擅长谋略与军事行动。
- 《孙子》:《孙子兵法》,古代著名的兵书。
- 腹蛇:一种毒蛇,比喻危险的事物或情况。
- 蝮蛇螫手:《战国策》中的句子,意为被蝮蛇咬伤手腕,需要及时处理以免危及生命。
- 壮士解其腕:形容勇士为了大局牺牲自己的利益。
- 《孙子》曰:引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
- 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宁: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战争中有时不必攻击敌人,地理上也不应过度争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三国时期魏国在陇西地区的军事动态和策略部署。诗中通过淮的角色,展现了他作为征西将军的职责和担当,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同时,诗中还提到了姜维和夏侯霸的计划,表达了对于战事发展的担忧,以及对于军事决策的思考。整体上,这首诗展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性、战略家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