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富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且吴、蜀未灭,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帝答曰:“王者宫室,亦宜并立。灭贼之后,但当罢守耳,岂可复兴役邪?是故君之职,萧何之大略也。”群又曰:“昔汉祖唯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犹非其壮丽。今二虏未平,诚不宜与古同也。夫人之所欲,莫不有辞,况乃天王,莫之敢违。前欲坏武库,谓不可不坏也。后欲置之,谓不可不置也。若必作之,固非臣下辞言所屈。若少留神,卓然回意,亦非臣下之所及也。汉明帝欲起德阳殿,钟离意谏,即用其言,后乃复作之。殿成,谓群臣曰:‘钟离尚书在,不得成此殿也。’夫王者岂惮一臣,盖为百姓也。今臣曾不能少凝圣听,不及意远矣。”帝于是有所减省。
诗句
- 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
- 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富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且吴、蜀未灭,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
- 帝答曰:“王者宫室,亦宜并立。灭贼之后,但当罢守耳,岂可复兴役邪?是故君之职,萧何之大略也。”
- 群又曰:“昔汉祖唯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犹非其壮丽。今二虏未平,诚不宜与古同也。夫人之所欲,莫不有辞,况乃天王,莫之敢违。前欲坏武库,谓不可不坏也。后欲置之,谓不可不置也。若必作之,固非臣下辞言所屈。若少留神,卓然回意,亦非臣下之所及也。汉明帝欲起德阳殿,钟离意谏,即用其言,后乃复作之。殿成,谓群臣曰:‘钟离尚书在,不得成此殿也。’夫王者岂惮一臣,盖为百姓也。今臣曾不能少凝圣听,不及意远矣。”
- 帝于是有所减省。
译文
在青龙年中,桓荣、陈宠、徐邈、卫觊等人上奏说:“禹继承唐尧虞舜的盛世,尚且对富裕之家和贫寒之家都有所节制,更何况现在国家处于战乱之后,民众已经非常疲惫,和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规模相比,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郡国。加上国家边境有战事发生,将士们劳累辛苦,如果遇到水灾或旱灾等自然灾害,那将是国家的大患。况且东吴、西蜀还未被消灭,国家的安定就没有保障。我们应该趁他们还没动手的时候,加强军事训练和农业生产,以此作为应对之策。现在我们放弃这些紧要的任务,却开始兴建宫殿,我担心民众会因此更加困苦,我们又怎么能去抵御敌人呢?过去刘备从成都前往白水县,修建了许多传舍(临时住宿的地方),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太祖曹操所知道的。现在国内人力物力都很有限,这也是吴国和蜀国所希望看到的局面。这是决定国家安危的关键时期,陛下一定要深思熟虑。”皇帝回答说:“帝王的宫殿也应该同时建造。等到消灭了敌人之后,就只需要防守就可以了,为什么又要大兴土木呢?这就是君王的职分,是萧何曾经提出过的主张。”桓荣又说:“过去汉高祖只与项羽争夺天下,项羽灭亡后,他的宫殿就被烧毁了。因此萧何建立武库和粮仓都是出于紧急需要,然而这些建筑的规模还是不够雄伟壮观。如今两个敌对的敌人还没有被消灭,确实不应该像古代一样大兴土木。人们的需求没有止境,何况是天子这样的尊贵身份。以前想要毁坏武库,是因为认为这样做是必须的;后来又打算建立武库,是因为认为这样做也是必要的。如果真的要建造它,那就不是臣子所能左右得了的。如果陛下能稍微考虑一下,能够改变心意,那我也就不会这样直言了。汉明帝想要建造德阳殿,钟离意进谏说可以建造,后来明帝就下令建造了。当殿建成时,明帝对群臣说:‘钟离尚书在这里,如果没有他就不能完成这座殿了。’作为君王难道会因为一个大臣而感到畏惧吗?其实是为了百姓考虑。现在我这个臣子竟然连一点时间都耽误不起,连钟离意的话都无法听取。这也说明了我的见识远远不如他。”皇帝于是减少了宫殿的建设。
注释
- 青龙:指三国时的魏国皇帝曹髦在位的一年(254年)。
- 禹承唐、虞之盛:指禹王继承了尧和舜的鼎盛时期。
- 汉高祖:指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 吴、蜀:分别指南方的孙权政权和北方的刘备政权,这里指三国中的吴国和蜀国。
- 钟离意:东汉末年人物,曾任议郎等官职,因进谏反对皇帝大兴土木而被贬谪至边远地区。
- 汉明帝:指东汉皇帝刘庄的尊称。
- 樊哙:西汉初期名将,因多次率军出征有功而被封为侯。
- 钟离意谏:指的是钟离意因反对皇帝大兴土木而被贬谪的故事。
- 钟离尚书:此处指钟离意。
- 陛下: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 社稷:古代指国家和祭祀土地的坛。
- 安危:指国家的安定与否。
- 陛下虑之:指希望陛下能够深思此事。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汉明帝时期的几位大臣上书劝阻皇帝兴建宫殿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现实问题。诗中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叙述和对当前状况的分析,表达了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于战争结束后应该采取何种策略的建议。诗中的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体现了古代官员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切和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