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曰:“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帝既践阼,转置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牢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其亮直如此。加侍中光禄大夫,迁司徒。景初元年薨,谥曰贞侯。

于本嗣,历位郡守、九卿。所在操纲领,举大体,能使群下自尽。有统御之才,不亲小事,不读法律。而得廷尉之称优于司马峻等。精练文理。迁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薨,子粲嗣。本弟骞,咸熙中为车骑将军。

初,矫为郡功曹,使过泰山。泰山太守东郡薛悌异之,结为亲友。戏谓矫曰:“以郡吏而交二千石,邻国君屈从陪臣游,不亦可乎!”悌后为魏郡及尚书令,皆承代矫云。

诗句与译文对照:陈寿《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

1. 原文

文帝曰:“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帝既践阼,转置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牢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其亮直如此。加侍中光禄大夫,迁司徒。景初元年薨,谥曰贞侯。

2. 译文

文帝说:“陈季弼在关键时刻坚守道义,他的才能超过了常人,确实是当时的俊杰。”当帝即位后,他被转任至吏部,被封为高陵亭侯,并升任尚书令。明帝即位后,他晋升为东乡侯,赐邑六百户。皇帝曾经来到尚书衙门前,矫跪着询问皇帝说:“陛下想去哪里?”皇帝回答说:“我想查看文书罢了。”矫回应道:“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不是陛下应该干涉的事务。如果臣子不能胜任自己的职责,那么我请求陛下将我罢免或者降职。陛下应当返回。”皇帝感到羞愧,于是调转车头返回。矫的直言敢谏让人佩服极了。他后来被提升为侍中、光禄大夫,最终升至司徒。景初元年去世,谧号为贞侯。

3. 注释

  • 文帝:指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帝曹丕(曹操之子)。
  • 陈季弼:陈矫字季弼,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人物,因其忠诚和智慧著称。
  • 临大节:面对重大的考验时保持坚定和高尚的操守。
  • 明略过人:形容才智出众,超过一般人。
  • 履天子位:即登上帝位,成为一国之君。
  • 吏令:古代官职名,指掌管文书的小官。
  • 明帝:指三国时期魏国的明帝曹叡(曹丕之子)。
  • 爵东乡侯:赐予爵位和土地。这里指的是东乡侯作为食邑和荣誉称号。
  • 郡功曹:古代地方官职,负责管理地方的政务和人事。
  • 尚书门:指朝廷的中央行政机关——尚书台。
  • 陛下: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4. 赏析

陈季弼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关键时刻坚守原则,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陈季弼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氛围。他的故事激励了后人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华,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同时,陈季弼的直言敢谏也显示了他敢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在当时被视为难得的美德。通过对他的生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个人品格和处世之道的深刻启示。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回顾,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陈季弼这位历史人物的详细描述,还展示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的一个侧面。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