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后转为右仆射,典选举如前,加侍中。中护军蒋济遗臻书曰:“汉祖遇亡虏为上将,周武拔渔父为太师。布衣厮养,可登王公,何必守文,试而后用?”臻答曰:“古人遗智慧而任度量,须考绩而加黜陟。今子同牧野于成、康,喻断蛇于文、景,好不经之举,开拔奇之津,将使天下驰骋而起矣。”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亮又出斜谷。征南上:“朱然等军已过荆城。”臻曰:“然,吴之骁将,必下从权,且为势以缀征南耳。”权果召然入居巢,进攻合肥。帝欲自东征,臻曰:“权外示应亮,内实观望。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车驾可无亲征,以省六军之费。”帝到寻阳而权竟退。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示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
《三国志》中的桓阶与明帝
在《三国志》的浩渺历史长河中,桓阶的名字或许并不如曹操、刘备等人那般响亮,但他的一生犹如一部沉潜内敛、深思熟虑的历史画卷。他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古代政治决策的深邃智慧。
明帝即位后,朝廷急需人才以稳定局势,而桓阶便因之前的功绩而被提升为康乡侯。他的仕途并未因此而平步青云,反而转任右仆射,并继续担任选拔官员的职责。在中护军蒋济的书信中,蒋济提到了汉高祖刘邦对待亡命之徒的态度和周武王对待渔夫出身的姜子牙的做法,以此比喻桓阶的才智与胸怀,鼓励他应超越常规,发掘奇才。
当诸葛亮北伐时,桓阶上奏建议派遣奇兵进入散关,切断敌军粮道,这一策略虽非常见之举,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他敏锐地洞察到蜀汉北伐的紧迫性和可能带来的战略机遇。此外,他在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事件中,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势,展现了他对国家法制和朝廷纲纪的坚守。
在处理与孙权的关系上,桓阶深知“外示应亮,内实观望”的道理,主张通过外交手段保持和平,避免无谓的战争。他的这番见解,体现了其深谋远虑,以及对于国与国之间微妙关系的理解。在面对吴国的多次军事挑衅时,他始终坚守立场,未予屈服。
当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提出对辽东用兵的建议时,桓阶则从战国时代诸侯纷争的角度出发,认为吴国频繁称兵并非出于长久之计,而是由于百姓疲累所致。他的看法不仅体现了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也反映出他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是典型的士大夫风范。无论是在朝为官的严谨与决断,还是在野时的隐忍与坚持,他都展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记,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