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曰:“毓执之是也。又引经典有意,使孤叹息。”由是为丞相法曹议令史,转西曹仪令吏。
魏国既建,为吏部郎。文帝践阼,徙黄门侍郎,出为济阴相,梁、谯二郡太守。帝以谯旧乡,故大徙民充之,以为屯田。而谯土地(土尧)瘠,百姓穷困,毓愍之,上表徙民于梁国就沃衍,失帝意。虽听毓所表,必犹恨之,遂左迁毓,使将徙民为睢阳典农校尉。毓心在利民,躬自临视,择居美田,百姓赖之。迁安平、广平太守,所在有惠化。
青龙二年,入为侍中。先是,散骑常侍刘劭受诏定律,未就。毓上论古今科律之意,以为法宜一正,不宜有两端,使奸吏得容情。及侍中高堂隆数以宫室事切谏,帝不悦,毓进曰:“臣闻君明则臣直,古之圣王恐不闻其过,故有敢谏之鼓。近臣尽规,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隆诸生,名为狂直,陛下宜容之。”在职三年,多所驳争。诏曰:“官人秩才,圣帝所难,必须良佐,近可替否。侍中毓禀性贞固,心平体正,可谓明试有功,不懈于位者也。其以毓为吏部尚书。”使毓自选代,曰:“得如卿者乃可。”毓举常侍郑冲,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举吾所未闻者。”乃举阮武、孙邕,帝于是用邕。
以下是对《三国志 · 魏书 · 桓二陈徐卫卢传》的逐句翻译:
- 太祖曰:“毓执之是也。又引经典有意,使孤叹息。”
- 太祖曰:“毓执之是也。”:这句话表达了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认可和赞同,其中“毓”可能是一个人物的名字,而“执之是”意味着坚持认为是正确的做法。
- 又引经典有意,使孤叹息。”:这句反映了某人引用经典文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因此让曹操感到赞叹和感慨。
- 由是为丞相法曹议令史,转西曹仪令吏。
- 由是为丞相法曹议令史,转西曹仪令吏。:这句话讲述了某人因为某种原因被提升到高级职位,成为丞相的法律助手,并最终成为西曹的仪令吏。
- 魏国既建,为吏部郎。文帝践阼,徙黄门侍郎,出为济阴相,梁、谯二郡太守。
- 魏国既建,为吏部郎。:这里的“魏国”是指东汉末年的魏朝,而“吏部郎”是一个官职,负责选拔官员。
- 文帝践阼,徙黄门侍郎,出为济阴相,梁、谯二郡太守。:这句话描述了某人在魏国建立后,担任吏部郎,后来被任命为宦官(黄门侍郎),再之后被任命为济阴相和梁、谯二郡太守。
- 帝以谯旧乡,故大徙民充之,以为屯田。
- 帝以谯旧乡,故大徙民充之,以为屯田。:这里的“旧乡”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的传统或历史背景,而“大徙民充之,以为屯田”则意味着皇帝为了某些目的而大规模地迁移民众并安置于新地方进行农业生产。
- 而谯土地(土尧)瘠,百姓穷困,毓愍之,上表徙民于梁国就沃衍,失帝意。虽听毓所表,必犹恨之,遂左迁毓,使将徙民为睢阳典农校尉。
- 而谯土地瘠,百姓穷困,毓愍之,上表徙民于梁国就沃衍,失帝意。:这句话描述了某人对当地土地贫瘠和百姓贫困的问题深感同情,并向朝廷上了一份奏疏,建议将民众迁移至肥沃的土地。尽管这份奏疏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但皇帝仍然对此表示不满。
- 虽听毓所表,必犹恨之,遂左迁毓,使将徙民为睢阳典农校尉。:虽然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但皇帝仍然对他有些不满,因此将他调离原职位,让他继续负责迁移民众的工作。
- 毓心在利民,躬自临视,择居美田,百姓赖之。迁安平、广平太守,所在有惠化。
- 毓心在利民,躬自临视,择居美田,百姓赖之。:这里的“心在利民”表明某人始终关注民众的利益和福祉,他亲自视察了选定的新居地,挑选了肥沃的土地供居民使用。
- 迁安平、广平太守,所在有惠化。:这句话描述了他在担任安平、广平太守期间所做的一些好事和善举,使得这些地区都出现了良好的治理和风气。
- 青龙二年,入为侍中。先时,散骑常侍刘劭受诏定律,未就。毓上论古今科律之意,以为法宜一正,不宜有两端,使奸吏得容情。及侍中高堂隆数以宫室事切谏,帝不悦,毓进曰:“臣闻君明则臣直,古之圣王恐不闻其过,故有敢谏之鼓。近臣尽规,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隆诸生,名为狂直,陛下宜容之。”在职三年,多所驳争。:这里提到了某人在青龙二年(223年)进入朝廷担任侍中职务的经历。在一次讨论法律问题时,他提出了关于古代法律的论述,主张法律应该统一明确,不应该存在任何矛盾之处。他还提到,作为大臣的同事们应该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他们的意见与皇帝的看法不同,也应该给予宽容。
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历史事件展示了一个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和影响力。从早期在郡中工作到后来成为朝廷中的重要官员,再到他对法律和政策的独特见解和改革努力,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