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四年,诏‘欲得有才智文章,谋虑渊深,料远若近,视昧而察,筹不虚运,策弗徒发,端一小心,清修密静,乾乾不解,志尚在公者,无限年齿,勿拘贵贱,卿校已上各举一人。太尉司马宣王以昶应选。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

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二州,广农垦殖,仓谷盈积。

嘉平初,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秦博问大臣得失。昶陈治略五事:其一,欲祟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而修庠序。其二,欲用考试,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其三,欲令居官者久于其职,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其五,欲绝侈靡,务崇节俭,令衣服有章,上下有叙,储谷畜帛,反民于朴。诏书褒赞。因使撰百官考课事,昶以为唐虞虽有黜陟之文,而考课之法不垂。周制冢宰之职,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又无校比之制。由此言之,圣主明于任贤,略举黜陟之体,以委达官之长,而总其统纪,故能否可得而知也。其大指如此。

诗句

  1. 青龙四年 - 这是诗中提及的特定年份,表明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期。
  2. 诏‘欲得有才智文章,谋虑渊深…’ - 皇帝下达的命令或诏令。
  3. 正始中,转在徐州… - 指的是在正始年间,徐州刺史的职务。
  4. 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 - 被授予临时军事指挥权。
  5. 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 - 表达了他对战争和治国的看法。
  6. 乃表徙治新野… - 他提出了迁移治所的建议。
  7. 嘉平初,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 - 提到了太傅司马宣王的行动及背景。
  8. 其四,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 - 他建议减少官员的待遇,鼓励廉洁。
  9. 由此言之,圣主明于任贤… - 从这一点出发,明智的君主能识别贤才。

译文

青龙四年,皇帝下诏:“我希望找到具有智慧、才华、深思熟虑、远见卓识、洞察力强、筹策高明、决策精准、忠诚谨慎、清廉修养且行事低调的人。不要拘泥于年龄大小,不论贵贱高低,卿校以上的官员们,各推荐一人。太尉司马宣王被选中。” 正始年间,他转任徐州牧,封武观亭侯,升任征南将军。
他假节都督荆州、豫州等军事要职。他认为国家拥有常备军队,但没有必胜的战役;国家有固定的险情,但防守并非总是处于有利地位。现在他驻守宛城,离襄阳三百多里,各军分散驻扎,船只都在宣帝池中,遇到紧急情况无法及时救援,于是他上表请求迁都到新野,学习水战技能,同时在两州广泛开垦农田,储备粮食谷物。
嘉平初年,太傅司马宣王诛杀了曹爽后,向大臣们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徐昶陈述了他提出的五项治理措施:第一,尊崇道教并致力于学问,抑制浮华,让国子学的学生进入太学并修习学校制度。第二,考试应如准绳一般重要,没有舍准绳而凭主观判断曲直的道理,废除选拔升降制度而空论才能与德行的标准。第三,希望任职者长期担任自己的职务,有好的政绩就给予晋升赏赐。第四,希望限制官员的待遇,以廉洁自持为荣,不与百姓争利。第五,希望杜绝奢侈靡费,崇尚节俭,使衣服上有章饰,上下有序,储粮畜帛,使百姓回归朴实的生活状态。皇帝对此表示赞赏并予以褒奖。因此让他撰写百官考核事宜的报告,徐昶认为唐虞时期虽有黜陟之文,但考核官员的方法未被传承下来。周朝冢宰的职责是大计群吏的政绩而进行奖惩,却没有比较制度。据此而言,圣主明于任用贤人,简略地提出考察任免的方法,委托达官长者管理,并总揽统纪,因此是否胜任可以了解清楚。大体如此。

注释

  • 青龙四年:指三国时期的魏国(魏)的第四个年头。
  • :皇帝颁布的诏书。
  • 诏‘欲得有才智文章,谋虑渊深’:皇帝希望找到具备才智、文章、深远谋略的人才。
  • 正始中:指魏明帝曹叡时期,即240年左右。
  • 转在徐州:调任徐州牧。
  • 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授予他暂时的军事指挥官权力。
  • 沮口以为国有常众:他主张国家的常规力量是不变的。
  • 战无常胜:战争没有永远的胜算。
  • 守无常势:防守也没有固定的办法。
  • 今屯宛:现在驻扎在宛城附近。
  • 去襄阳三百余里:距离襄阳三百多里。
  • 诸军散屯:各种军队分散驻扎。
  • 船在宣池:船只停在宣帝池中。
  • 乃表徙治新野:于是上表请求将治所迁移到新野。
  • 习水军于二州:在新野学习水战技能。
  • 广农垦殖:扩大农业生产。
  • 仓谷盈积:仓库中的谷物堆积如山。
  • 太傅司马宣王诛曹爽:太傅司马宣王诛杀了曹爽。
  • 奏陈治略五事:徐昶陈述了五个方面的治理措施。
  • 崇节俭:提倡节俭。
  • 务崇节俭:致力于崇尚节俭。
  • 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太傅司马宣王已经诛杀了曹爽。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政治论文,反映了徐昶对于当时治国理念的思考。他通过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政府运作的见解。例如,他倡导“崇节俭”,反对过度奢华和浪费;提倡“抑绝浮华”,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重视“考课之法”,提倡官员应该勤勉工作并得到应有的评价与奖励。这些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