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又曰:”于贡方人。赐也贤乎哉,我则不暇。“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

“昔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言:”闻人之恶,当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也。‘斯戒矣至矣。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入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己也。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其言信矣。若与是非之士,凶险之人,近犹不可,况与对校乎?其害深矣。夫虚伪之人,言不根道,行不顾言,其为浮浅较可识别。而世人惑焉,犹不检之以言行也。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皆以倾邪败没,荧惑当世,挟持奸慝,驱动后生。虽刑于鈇钺,大为烱戒,然所污染,固以众矣。可不慎与!

诗句翻译

孔子曾说:“我对于别人,谁毁谁誉。如有赞誉,必定有相应的考验。又说:’于贡是方人,赐呢贤吗?我则不暇。’以圣人的德行,尚且如此,何况平庸之人,而轻易诋毁誉议呢?
“昔日伏波将军马援告诫他的兄长子嗣,说到:’听闻别人的恶言,应如听到父母之名;耳朵能听见,嘴巴却不可说出。’这就是告诫啊,极为正确。如果有人毁谤自己,应当退而求之于自身。如果是自己有可被毁谤的行为,那么对方的话是对的。如果是自己无可被毁谤的行为,那么对方的话说就是妄论了。应该就事论事,不要对对方产生怨恨,妄论自己的行为是没有害处的,又何须反戈相向呢?况且听闻他人毁谤自己而忿然的人,其实是厌恶丑恶的声音加入其中,如果别人报复他,就会愈加严重,不如沉默自修。谚语说:‘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这是很可信的。如果与是非之人、危险之人接近,近尚不可,何况对抗比较呢?其危害会更加严重。那虚伪的人,言论不根道,行为不顾言,其为浮浅较易识别。但是世人迷惑于此,仍然不加以检验以言行是否相符。最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都因邪僻败落,惑乱当世,挟持奸恶,驱使后生。虽然在刑具上被诛杀,但为警戒甚深,然而所污染的,本来就是很多。不可不慎啊!

赏析

此诗通过孔子的言论和马援对其侄子的教诲,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以及应对毁谤的态度。孔子的言论提醒人们对待他人的评价要有清醒的认识,而马援的教导则是对如何面对毁谤给出了具体的策略。

诗中提及的“闻人之恶,当如闻父母之名”反映了一种谦逊和谨慎的态度,即不应将他人的恶意视为私人恩怨,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可能影响到自我名誉的因素。这种态度对于维护个人的声誉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至关重要。

马援的忠告“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进一步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当面临毁谤时,首先应该审视自身是否存在被攻击的行为,如果有,则应接受并改正;如果没有,则应保持冷静,不予理会。这种理性的态度有助于维护个人的尊严和清誉。

诗中提到的警示对于那些容易被外界影响或容易被他人观点左右的人尤其适用。通过学习这些智慧之言,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无端的指责和误解的影响,同时也能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