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山林之士,夷、叔之伦,甘长饥于首阳,安赴火于绵山,绵可以激贪励俗,然圣人不可为,吾亦不愿也。今汝先人世有冠冕,惟仁义为名,守慎为称。孝悌于闺门,务学于师友。吾与时人从事,虽出处不同,然各有所取。颖川郭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余。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愿儿子为之。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淡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愿儿子师之。东平刘公干,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得失足以相补。吾爱之重之,不愿儿子慕之。乐安任昭先,淳粹履道,内敏外恕,推逊恭让,处不避洿,怯而义勇,在朝忘身。吾友之善之,愿儿子遵之。若引而绅之,触类而长之,汝其庶几举一隅耳。及其用财先九族,其施舍务周急,其出入存故老,其论议贵无贬,其进仕尚忠节,其取人务实道,其处世戒骄淫;其贫贱慎无威;其进退念合宜;其行事加九思;如此而已。吾复何忧哉?
诗句解析
若夫山林之士,夷、叔之伦: 这句话开始描述理想的人格特质。”若夫”是古文中常用的连词,表示引入下文,而”山林之士”指的是隐居山林的人士,”夷”和”叔”则是指古代隐士中的两种类型。”长饥于首阳”和”安赴火于绵山”分别引用了历史上著名的两位隐士:伯夷(饿死于首阳山)和伊尹(在周文王被拘禁时前往商朝,后助其复兴)。这两句强调了隐居者不屈于艰苦环境,坚持自己的志向。
绵可以激贪励俗: “绵”在这里指代坚韧或耐心,”激贪励俗”则是用道德的力量去激励风俗。这里表达了一种观点,即通过坚持不懈的忍耐和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克服腐败,改变社会习俗。
然圣人不可为,吾亦不愿也: 这里提到圣人的榜样不可效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高尚行为的拒绝态度。这里的“圣人”泛指道德修养达到极高境界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被视作楷模,但作者认为这样的行为不适合自己,也不值得效仿。
译文
若夫山林之士,夷、叔之伦,甘长饥于首阳,安赴火于绵山,绵可以激贪励俗,然圣人不可为,吾亦不愿也。今汝先人世有冠冕,惟仁义为名,守慎为称。孝悌于闺门,务学于师友。吾与时人从事,虽出处不同,然各有所取。颖川郭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余。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愿儿子为之。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淡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愿儿子师之。东平刘公干,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得失足以相补。吾爱之重之,不愿儿子慕之。乐安任昭先,淳粹履道,内敏外恕,推逊恭让,处不避洿,怯而义勇,在朝忘身。吾友之善之,愿儿子遵之。若引而绅之,触类而长之,汝其庶几举一隅耳。及其用财先九族,其施舍务周急,其出入存故老,其论议贵无贬,其进仕尚忠节,其取人务实道,其处世戒骄淫;其贫贱慎无威;其进退念合宜;其行事加九思;如此而已。吾复何忧哉?
赏析
这首诗是徐稚写给儿子的书函,其中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教育期望和生活指导。徐稚通过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人生经验来引导儿子如何做人处事。他强调了坚持原则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对名利诱惑时能够坚守本心。同时也提出了对儿子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品德高尚、智慧过人的人。整篇文章充满了对儿子的期望和关爱,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