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字伯輿,东莱曲城人也。少孤,与叔父翁居。翁抚养甚笃,基亦发孝称。年十七,郡召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邪界游学。黄初中,察孝廉,除郎中。是时青土初定,刺史王淩特表请基为别驾,后召为秘书郎,淩复请还。顷之,司徒王朗辟基,淩不遣。朗书劾州曰:“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今州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淩犹不遣。淩流称青土,盖亦由基协和之辅也。大将军司马宣王辟基,未至,擢为中书侍郎。明帝盛修宫室,百姓劳瘁。基上疏曰:“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惧。夫民逸则虑易,苦则思难,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于生患。
王基,字伯舆,是东莱曲城人。年轻时父母双亡,与叔父翁居。翁抚养他极好,王基也孝顺称道。十七岁时,郡召为吏,他不喜欢这份工作,就离去,游历到了琅邪界求学。黄初年间,察孝廉,任命为郎中。当时青土刚平定下来,刺史王凌特意上表请求让王基担任别驾,后又召他任秘书郎,王凌又请求让他回去。不久之后,司徒王朗征召他,王凌不送。王朗的书信弹劾州中说:“凡是家中有良臣的人,就会升到公辅的职位;公家中有贤良的人,就会被录用为王职。所以古代侯伯有荐举人才的礼仪。现在州里选取守卫宫廷的臣子,留下在秘阁任职的官吏,这很少听到。”王凌还不同意放行。王凌流誉称赞青土,大概也是由于王基协和辅佐的缘故吧。大将军司马宣王征召王基,未到任就提升为中书侍郎。明帝盛修宫室,百姓劳碌辛苦。王基上书说:“臣闻古人用水比喻百姓,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所以居于人民之上的人不可以不警惕戒惧。百姓安逸就容易得志,百姓困苦思虑就困难,因此先王以简约节俭来治理百姓,以免生患。”
注释:
- 徐胡二王传:指的是徐邈、胡昭两位历史人物的传记。
- 王基(wáng jī):字伯舆,东莱曲城人,后改名为王基。
- 东莱曲城:指王基的故里。
- 少孤:幼年丧父。
- 翁居:指王基的叔父抚养他。
- 非其好也,遂去:因为不喜欢当官而离开。
- 琅邪界:指琅邪国地区,即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部分地方。
- 刺史:古代官职名,指一地之行政长官。
- 察孝廉:汉朝的一种选官制度,选拔品行端正、孝顺父母或有才能的人才。
- 郎中:皇帝身边的官员,负责侍从、记录等事务。
- 青土初定:指三国初期的政治局面初步稳定。
- 刺史王淩:指当时的州刺史王凌。
- 特表请基为别驾:特别上表请求让王基担任别驾。
- 秘书郎:官名,负责起草文书、整理档案等工作。
- 淩(yín)书劾州:指王凌云上的书信批评州中的行为。
- 侯伯:古代诸侯国的尊称。
- 贡士:古代指被举荐给天子的士人。
- 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古代诸侯国有举荐士人向天子贡献的礼仪。
- 州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指州中选取守卫宫廷的臣子以及留在秘阁工作的吏员。
- 所希闻也:很少有听说的。
- 大将军司马宣王:即司马昭,三国时期的魏国政治家、军事家。
- 辟基:征召王基。
- 未至:还未到达。
- 擢为中书侍郎:提拔为中书侍郎。
- 明帝:指曹叡。
- 民逸则虑易,苦则思难:指百姓安逸时容易得到利益,苦难时期思考问题就困难了。
- 先王居之以约俭:先王用简约节俭来治理百姓。
- 俾不至于生患:使百姓不会陷入危险。
赏析:
这首诗是王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反思和批判。诗中通过对比“民”和“君”的关系,阐述了君王应谨慎对待民众的观点。同时,通过对王凌等人的批评,也反映了王基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担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王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