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景王新统政,基书戒之,曰:“天下至广,万机至狎,诚不可不矜矜业业,坐而待旦也。夫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思虑审定则教令不烦,亲用忠良则远近协服。故知和远在身,定众在心,许允、传嘏、袁侃、崔赞皆一时正士,有直质而无流心,可与同政事者也。”景王纳其言。高贵乡公即尊位,近封常乐亭侯。毋丘俭、文钦作乱,以基为行监军、假节,统许昌军,适与景王会于许昌。景王曰:“君筹俭等何如?”基曰:“淮南之逆,非吏民思乱也,俭等诳肋迫惧,畏目下之戮,是以尚群聚耳。
若大兵临逼,必土崩瓦解,俭、钦之首。不终朝而悬于军门矣。“景王曰:”善。“乃令基居军前。仪者咸以俭、钦栗悍,难与争锋。诏基停驻。基以为:”检等举军足以深入,而久不进者,是其诈伪已露,众心疑沮也。今不张示威形以副民望,而停军高垒,有似畏懦,非用兵之势也。若或虏略民人,又州郡兵家为贼所得者,更怀离心;俭等所迫肋者,自顾罪重,不敢复还,此为错兵无用之地,而成好宄之源。吴寇因之,则淮南非国家之有,谯、沛、汝、豫危不安,此计之大失也。军宜速进据南顿,南顿有大邸阁,计足军人四十日粮。保坚城,因积谷,先人有夺人之心,此平贼之要也。“基屡请,乃听进据(氵隐)水。既至复言,曰:”兵闻拙速,未睹工迟之久。方今外有强寇,内有叛臣,若不时决,则事之深浅未可测也。议者多欲将军持重。将军持重是也,停军不进非也。持重非不行之谓也,进而不可犯耳。今据坚城,保壁垒,以积实资虏,县运军粮,甚非计也。“景王欲须诸军集到,犹尚未许。基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彼得则利,我得亦利,是谓争城,南顿是也。“遂辄进据南顿,俭等从项亦争欲往,发十余里,闻基先到,复还保项。时兖州刺史邓艾屯乐嘉,俭使文钦将兵袭艾。基知其势分,进兵逼项,俭众遂败。钦等已平,迁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进封安乐乡侯。上疏求分户二百,赐叔父子乔爵关内侯,以报叔父拊育之德。有诏特听。
诗句
- 司马景王新统政,基书戒之:“天下至广,万机至狎,诚不可不矜矜业业,坐而待旦也。夫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思虑审定则教令不烦,亲用忠良则远近协服。故知和远在身,定众在心,许允、传嘏、袁侃、崔赞皆一时正士,有直质而无流心,可与同政事者也。”
译文
- 司马景王刚开始执政时,他写信告诫说:“天下非常广阔,各种事务繁多复杂,确实不可以不兢兢业业,坐以待旦。只有端正志向,才能使各种邪恶不生;只有保持冷静的心态,才能避免事情的急躁;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使得政令简明而不繁乱;如果能够任用忠诚贤能的人,那么无论是近处还是远处的人都会服从命令。所以懂得和睦之道的人,其地位会很高;能够安定众人的人,其内心也会很平和。许允、传嘏、袁侃、崔赞都是当时的正直之士,他们具有正直的人品而没有浮躁之心,可以和他们一起处理政事。”
注释
- 司马景王:指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新统政:刚开始执掌政权。基书:信中的意思。戒之:“告诫”的意思。天下至广:意思是“天下之大无比”,形容事物的范围或事物本身的规模极其广大。
- 至:极点。至广:形容事物的范围或事物本身的规模极其广大。
- 至:达到极限。至狎:即“至劳”,极度劳累的意思。诚:真诚、实在。不可以不矜矜业业:表示必须认真对待。
- 至:到达。至乐:最快乐。不待旦:不需要等到天亮就起床。
- 夫:发语词,无实义。志正:志向正确。则:表条件关系。众邪不生:就不会有各种邪恶存在。众:众多。邪:邪恶的人或事物。
- 心静:内心平静。则众事不躁:就不会让事情急躁。
- 思虑审定:思考周密,审定无误。则教令不烦:政令就会简明,不会繁琐。
- 亲:亲近,这里指皇帝身边亲近的人。用:任用。忠良:忠诚善良的人。
- 故知和远在身:因此知道和谐的声誉来自于自身。
- 定众在心:平定众人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
- 许允:字德琏,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传嘏:名不详,但据《三国志》记载为东吴将领。袁侃:字子熙,曹魏时期的官员。崔赞:字文成,东汉末年著名学者、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赏析
这首诗是司马景王写给弟弟的一封信中的部分内容,主要表达了他在初掌朝政时对下属的教诲和期望。信中强调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领导者的责任以及对待民众的态度。通过描述淮南王刘钦等叛乱者的行为和后果,来警告和劝诫弟弟要谨慎行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同时,也表达了对弟弟的信任和对他未来政治前途的期许。整首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