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为尚书,出为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随征南王昶击吴。基别袭步协于夷陵,协闭门自守。基示以攻形,而实分兵取雄父邸阁,收米三十余万斛,虏安北将军谭正,纳降数千口。于是移其降民,置夷陵县。赐爵关内侯。基又表城上昶,徙江夏治之,以逼夏口。由是贼不敢轻越江。明制度,整军农,兼修学校,南方称之。时朝廷仪欲伐吴,诏基量进趣之宜。基对曰:“夫兵动而无功,则威名折于外,财用穷于内,故必全而后用也。若不资通川聚粮水战之备,则虽积兵江内,无必渡之势矣。今江陵有沮、漳二水,溉灌膏腴之田以千数。安陵左右,陂池沃衍。若水陆并农,以实军资,然后引兵诣江陵、夷陵,公据夏口,顺沮、漳,资水浮谷而下。贼知官兵有经久之势,则拒天诛者意沮而向王化者益固。然若率合蛮夷以攻其内,精卒劲兵以讨其外,则夏口以上必拔,而江外之郡不守。如此,吴、蜀之交绝,交绝而吴禽矣。不然,兵出之利,未可必矣。”于是遂止。

【译文】:
徐胡在当年被任为尚书,后来出任荆州刺史,又加封扬烈将军,跟随征南王昶攻打吴国。徐胡在夷陵另率步协,步协同时闭门固守,徐胡向步协同明攻势,实则派兵夺取雄父府邸,收纳米粮三十多万斛,俘虏安北将军谭正,投降的有几千人。于是把降民迁到夷陵县安置,赐给爵位关内侯。徐胡又向朝廷建议修造上昶城,并移治江夏以逼迫夏口,因此贼寇不敢轻易渡江。徐胡注重制度,整顿军队和农事,同时兴修学校,南方都称赞他。当时朝廷欲讨伐吴国,命令徐胡衡量进军的适当时机。徐胡回答说:“如果动武而无功,就会威名在外受挫,财用困乏在内,所以必须保全后才能使用。如果不依靠通川聚粮水战的准备,即使积聚军队在江内,没有必胜的把握。如今江陵有沮、漳二水,灌溉着肥沃的土地成千上万顷。安陵左右,还有陂池。若水陆兼备农耕,充实军资,然后领兵去江陵、夷陵,据守夏口。顺着沮、漳两水,凭借水运下谷。敌人知道我军有长久的攻势,那么抗拒天诛的人就会意志消沉,倾向王化的人更加稳固。然而如果率领蛮夷进攻其内部,派遣精锐部队讨伐其外面,那么夏口以上的地方必定攻克,至于江外郡县就不保了。这样,吴、蜀之交即断绝,断绝之后吴就灭亡了。不然的话,出兵的利益不能保证。”于是停止军事行动。
【注释】:

  1. 出为——出任
  2. 加扬烈将军——加封为扬烈将军
  3. 随(sui)征南王昶击吴(wei wu)——跟随征南王曹昶一起攻打吴国
  4. 示以攻形——向敌显示进攻的形势
  5. 分兵取雄父邸阁——分兵夺取雄父的府邸
  6. 摄(zhuó)收——俘获
  7. 移其降民——将降民迁移到夷陵县安置
  8. 赐爵关内侯——赐给爵位关内侯
  9. 表城上昶——向皇上提议修筑城墙保护上昶
  10. 徙江夏——将治所迁至江夏
  11. 资(zī)—供给物资
  12. 顺沮(jù)、漳(zhāng)—顺应沮水和漳水
  13. 溉灌膏腴之田——灌溉肥沃的田地
  14. 安陵左右,陂(pēi)池——安陵左右是地名,陂池指池塘
  15. 精卒劲兵——精锐的军队
  16. 夏口以上——夏口是地名,以上指上游地区
  17. 吴、蜀之交绝——吴国与蜀国的边境隔绝
  18. 不守——失守
  19. 不然,兵出之利,未可必矣——“否则”,如果不这样的话,出兵的利益不能保证

【赏析】:
徐胡在担任官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他通过巧妙的策略和行动,成功地巩固了荆州的统治地位,并有效地遏制了吴国的进攻。他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战争的慎重态度,以及对战略部署的重视。他认为,只有充分准备和周密谋划,才能确保战争的胜利。此外,徐胡还注重民生建设,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他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