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淩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叔父允,为汉司徒,诛董卓。卓将李傕、郭汜等为卓报仇,入长安、杀允,尽害其家。淩及兄晨,时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淩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淩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是时海滨乘丧乱之后,法度未整。淩布政施教,赏善罚恶,甚有纲纪,百姓称之,不容于口。
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淩力战决围,休得免难。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初,淩与司马朗、贾逵友善,及临兖、豫,继其名迹,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
王淩,字彦云,生于太原祁县。其叔父王允曾任汉司徒,后遭董卓之乱,被李傕、郭汜所杀。凌与兄长王晨时年尚小,二人逃至城外才幸免于难,后来归乡。王淩通过孝廉及长吏选拔,升至中山太守,在曹魏政权中逐渐崭露头角。
《三国志》中记载:“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 表明了他在曹操之后的政治生涯中,曾短暂出京担任兖州刺史,期间与张辽一同征讨东吴。王淩治军有方,赏罚分明,受到百姓的广泛称赞,因此获得了“宜城亭侯”的封号和建武将军的职位,并转任青州刺史。
王淩不仅治理地方有功,还在赤壁之战后随曹休出征吴国。在夹石与敌军遭遇时,他力战击退敌军。之后,他又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和豫州刺史,继续推行政治改革,深受军民爱戴。
王淩的政治生涯反映了他在乱世中求稳图存的智慧和勇气。他不仅在地方治理上有所作为,而且在国家大义面前表现出忠诚和勇敢。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他个人的形象,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淩在魏国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三国时期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人物。通过对他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及其复杂性。
王淩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其生平故事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努力与奋斗,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