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
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颇拒扞夔。夔、玉更相白干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文帝爱待玉,又尝令夔与左愿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后因他事系夔。使愿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
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备至太乐丞,下邳陈颃司律中即将。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咸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
朱建平,沛国人也。善相术,于闾巷之间,效验非一。太祖为魏公,闻之,召为郎。
以下是对《三国志·魏书·方技传》逐句的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 诗句解读: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
- 关键词解释:
- 绍复先代古乐:恢复古代的音乐传统。
- 均清浊多不如法:指音乐中音调高低不统一,不符合规范。
- 数毁改作:多次更改制作。
- 柴玉巧有意思:柴玉(可能是作者或评论者)认为他很有才华,善于制作音乐。
- 形器之中,多所造作:在乐器制作方面有很多创新。
- 时贵人见知:当时受到贵人的青睐。
- 译文:
- 原文翻译:曹操恢复了古代的音乐传统,这些音乐都是从蒯通开始的。黄初年间,曹丕被任命为太乐令和协律都尉,汉代铸钟的工匠柴玉非常巧妙,他在乐器制作方面有很多创新,也因此受到当时权贵们的赏识。
- 赏析:
- 历史背景:三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迅速,各种乐器不断涌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汉代的乐器铸造工艺尤为突出,柴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创新不仅提高了乐器的音质,也推动了音乐文化的繁荣。
- 人物分析:蒯通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音乐大师,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能从他那里学到很多音乐知识,说明他的音乐天赋很高,也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音乐人才的重视。
- 艺术成就:柴玉的乐器制造技术非常高超,他不仅改进了乐器的结构和演奏技巧,还创造了许多新的乐器,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他的音乐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文化意义:这段历史反映了三国时期音乐文化的繁荣景象。它不仅展示了音乐技艺的高超,也反映了社会对音乐人才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它也展示了音乐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深入理解《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的诗句,可以更好地欣赏到古代音乐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氛围。这段历史不仅是对古代音乐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一种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