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载“蛮夷猾夏”,《诗》称“猃狁孔炽”,久矣其为中国患也。

秦、汉以来,匈奴久为边害。孝武虽外事四夷,东平两越、朝鲜,西讨贰师、大宛,开邛苲、夜郎之道,然皆在荒服之外,不能为中国轻重。而匈奴最逼于诸夏,胡骑南侵则三边受敌,是以屡遣卫、霍之将,深入北伐,穷追单于,夺其饶衍之地。后遂保塞称藩,世以衰弱。建安中,呼厨泉南单干入朝,遂留内待,使右贤王抚其国,而匈奴折节,过于汉旧。然乌丸、鲜卑稍更强盛,亦因汉末之乱,中国多事,不遑外讨,故得擅(汉)

[漠]南之地,寇暴城邑,杀略人民,北边仍受其困。会袁绍兼河北,乃抚有三郡乌丸,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

其后尚、熙又逃于踏顿。踏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恃其阻远,敢受亡命,以雄百蛮。太祖潜师北伐,出其不意,一战而定之,夷狄慑服,威振朔土。遂引乌丸之众服从征讨,而边民得用安息。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田豫有马城之围,毕轨有陉北之败。青龙中,帝乃听王雄,遣剑客刺之。然后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汉)[漠]南少事,虽时颇钞盗,不能复相扇动矣。乌丸、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其习俗前事,撰汉记者己录而载之矣。故但举汉末魏初以来,以备四夷之变云。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是一篇记录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中涉及到的三国时期(220年-280年)的边境民族冲突和外交政策等内容。下面将逐句解释原文:

  1. 原文
    《书》载“蛮夷猾夏”,《诗》称“猃狁孔炽”,久矣其为中国患也。

译文:
“《尚书》中记载着‘蛮夷扰乱华夏’,《诗经》里说‘猃狁非常嚣张’,这些已经很久成为中原地区的祸患了。”

  1. 原文
    秦、汉以来,匈奴久为边害。
    译文:
    “自秦汉以来,匈奴一直是边境上的祸害。”

  2. 原文
    孝武虽外事四夷,东平两越、朝鲜,西讨贰师、大宛,开邛苲、夜郎之道,然皆在荒服之外,不能为中国轻重。而匈奴最逼于诸夏,胡骑南侵则三边受敌,是以屡遣卫、霍之将,深入北伐,穷追单于,夺其饶衍之地。
    译文:
    “虽然汉武帝对外事务涉及四方少数民族,平定了东部的东越和南部的朝鲜,西部讨伐了贰师将军和大宛国王,开辟了通向邛苲、夜郎的道路,但这些都是在边疆之外,并不能对中国造成重大的影响。然而匈奴距离中原最为逼近,一旦有胡人骑兵南下侵略中原地区,那么就会使得三边地区受到攻击。因此,汉武帝多次派遣卫青和霍去病等名将,深入北地进行北伐,追击匈奴单于,夺取其领土。

  3. 原文
    后遂保塞称藩,世以衰弱。建安中,呼厨泉南单干入朝,遂留内待,使右贤王抚其国,而匈奴折节,过于汉旧。然乌丸、鲜卑稍更强盛,亦因汉末之乱,中国多事,不遑外讨,故得擅(漠)。
    译文:
    “后来,他们终于在边塞稳固下来并自称为藩属,世人认为他们逐渐衰弱。建安年间,呼厨泉南单干进入汉朝朝廷,于是被留下作为内侍,派右贤王安抚他们的国家,但匈奴人表现出极大的谦卑,超过了汉朝时期的水平。然而,乌丸和鲜卑却逐渐变得更强盛起来,也是因为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中原地区忙于战事,无暇顾及对边疆的征讨,所以得以肆无忌惮地侵占汉朝疆域。”

  4. 原文
    会袁绍兼河北,乃抚有三郡乌丸,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
    译文:
    “恰逢袁绍控制了河北一带,于是他安抚了三个郡的乌丸族,尊崇这些部落的名字王,同时收纳他们的精锐骑士。”

  5. 原文
    其后尚、熙又逃于踏顿。踏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恃其阻远,敢受亡命,以雄百蛮。太祖潜师北伐,出其不意,一战而定之,夷狄慑服,威振朔土。遂引乌丸之众服从征讨,而边民得用安息。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田豫有马城之围,毕轨有陉北之败。青龙中,帝乃听王雄,遣剑客刺之。然后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汉)[漠]南少事,虽时颇钞盗,不能复相扇动矣。
    译文:
    “后来尚、熙等人又逃亡到了蹋顿那里。蹋顿十分勇猛,边疆的长辈们把他比作匈奴的冒顿单于,依靠他远离中原的地理位置,敢于接纳逃亡的亡命之徒,以此威震周边的百蛮。曹操秘密出兵北伐,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一仗就平定了叛乱。异族都感到畏惧和恐惧,曹操的威望震撼整个北方。随后他率领乌丸民众听从征伐,使边境人民得到了安宁。此后鲜卑大人轲比能重新控制并驾驭了一群异族,收复了匈奴以前的领地,从云中、五原到辽东一线直到辽水,全部成为了鲜卑人的辖地。他们多次侵犯边境,给幽州和并州带来麻烦。田豫在马城遭遇围攻,毕轨在陉北遭受失败。在青龙年间,皇帝听从王雄的建议,派出剑客前去刺杀轲比能。这样,各部落开始离散并互相攻伐,强大的部落逐渐远离中原,弱小的部落请求归附。这样一来,边远地带相对安定下来,漠南地区较少发生战乱,尽管偶尔有些盗贼抢劫,但是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相互煽动叛乱了。

这段文献不仅揭示了三国时期中国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战略动态,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通过对这一历史段落的学习与分析,可以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及其对现代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