璋,字季玉,既袭焉位。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璋累遣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后羲与璋情好携隙,赵韪称兵内向,众散见杀,皆由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故也。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于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
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
会曹公军不利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因说璋曰:“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后松复说璋曰:“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璋又从之,遣法正请先主。璋主簿黄权陈其利害,从事广汉王累自倒县于州门以谏,璋一无所纳,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归。先主至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去成都三百六十里,是岁建安十六年也。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目,往就与会先主所将将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璋资给先主,使讨张鲁,然后分别。
以下是对《三国志 · 蜀书 · 刘二牧传》中诗句的逐句释义及其译文:
- 诗句:
璋,字季玉,既袭焉位。
- 翻译:张任,字季玉,继承其职位后。
- 注释:这里的“焉”指的是张任的前任,即张任的继位者。
- 译文: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
- 解释:张鲁变得骄傲自大,不服从张任,张任杀死了张鲁的母亲和兄弟,因此与张鲁结下仇恨。
- 赏析:这段描述展现了张任的果断和决绝,以及他与张鲁之间的紧张关系。
- 诗句:
璋累遣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
- 翻译:张任多次派遣庞羲等人进攻张鲁,但他们屡次被打败。
- 注释:这里的“为”表示“被”。
- 译文: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
- 翻译:因为张鲁的军队大多驻扎在巴西,所以任命庞羲为巴西太守,负责指挥军队抵御张鲁。
- 赏析:这段描述了张任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地而采取的措施。
- 诗句:
后羲与璋情好携隙,赵韪称兵内向,众散见杀,皆由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故也。
- 翻译:后来庞羲和张任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赵韪自称将领内犯,众人纷纷被杀,这都是因为张任判断失误,轻信他人。
- 注释:这里的“明断”是指明智的判断力,“外言”指外来的谗言,“故”表示原因。
- 译文: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于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
- 翻译:张任听说曹操征讨荆州,已经平定了汉中,于是派遣河内人阴溥向曹操致敬,并授予张任振威将军的称号,同时任命兄长张瑁为平寇将军。张瑁因患病而死。
- 赏析:这段描述了张任得知曹操进军汉中后的反应以及他给曹操的致敬。
- 诗句:
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 翻译:张任又派遣别驾从事蜀郡的张肃将士兵三百人和一些御用品送给曹操,曹操授予张肃广汉太守的职位。
- 赏析:这段描述了张任派遣使者到曹操那里去提供兵力和支持。
- 诗句:
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
- 翻译:张任又派遣别驾张松前往曹操那里,但曹操当时已经在平定荆州,转而支持刘备,并没有记挂张松,张松因此感到怨恨。
- 赏析:这段描写了张松对曹操态度的转变及其产生的不满。
- 诗句:
会曹公军不利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因说璋曰:“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
- 翻译:恰逢曹公的军队在赤壁遭遇失败,加之瘟疫死亡。张松回到成都后,诋毁曹操,劝说张任断绝与曹操的关系,并向张任推荐刘豫州的亲密朋友刘先主。张任都接受了这些建议,于是派遣法正与刘备建立友好关系,同时命令法正和孟达运送几千士兵帮助刘备守卫防御。法正随后返回。
- 注释:这里的“疵”是嫉妒的意思;“相”是指曹操。
- 赏析:这段描写了张任在处理与曹操的关系时的犹豫不决和最终的决定。
- 诗句:
黄权陈其利害,从事广汉王累自倒县于州门以谏,璋一无所纳,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归。先主至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去成都三百六十里,是岁建安十六年也。
- 翻译:黄权向张任陈述其中的利害关系,从事广汉王亲自倒立在州门之前劝谏,但张任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仍然命令下属官员供奉刘备,使得刘备进入成都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刘备到达江州后向北沿着垫江水行进到涪县。离成都的距离是三百六十里,这是建安十六年的事情。
- 赏析:这段描述了刘备到达成都时的盛况及其受到的待遇。
《三国志 · 蜀书 · 刘二牧传》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展示了张任、刘备等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行动和决策,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和互动。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