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论者以为乔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适子,故易其字焉。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一]年二十五,建兴(元)[六]年卒。子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诸葛恪见诛于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故攀远复为瑾后。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论者以为乔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适子,故易其字焉。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年二十五,建兴(元)[六]年卒。子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诸葛恪见诛于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故攀远复为瑾后。

译文:
乔字伯松,是诸葛亮兄长诸葛瑾的第二个儿子,他原本的名字是仲慎。他和兄长诸葛瑾在当时都享有盛名,但人们普遍认为乔的能力不如他的哥哥,但他的品行和才能却超过了他兄长。起初,诸葛亮没有孩子继承他的事业,他请求将乔作为自己的后代,于是诸葛瑾禀告了孙权让乔来到西部。因为诸葛亮将乔视作自己的直接后代,所以更改了他的名字。他被任命担任驸马都尉,跟随诸葛亮前往汉中。25岁时,他在建兴(元)[六]年去世。他的儿子攀,最终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但他也很早就去世了。诸葛恪在吴国被处死后,他的子孙们都没有了,但诸葛亮仍然保有自己的家族血脉,因此攀能够远续诸葛瑾的后代。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和他的兄弟们的事迹。首先,作者提到乔字伯松和诸葛瑾的兄弟关系和他们在当时的名声。接着,讲述了诸葛亮因没有继承人而请求将乔作为自己的后代,并因此改变了他的名字。然后,描述了诸葛亮和乔的生活和成就。最后,提到了乔和诸葛恪的命运,以及他们家族的命运。整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远见,以及对家族未来的关心。同时,也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家族恩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