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徙为主薄。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只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延熙(二)十四年,以校尉使吴,值孙权病笃,不自见建。权问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预也?”恪对曰:“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后为侍中,守中书令。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好往来。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诣京都,同为相国参军,其秋并兼散骑常侍,使蜀使慰劳。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首诗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下是逐句的翻译:

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 (董厥是丞相诸葛亮在担任府令史的时候。诸葛亮称赞他说:“董令史,是一个好人。我每次和他交谈,总是想到慎重合适。”)

徙为主薄。 (他后来被调任为主簿。)

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只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 (诸葛亮去世后,他逐渐升迁到尚书仆射的职位,接替陈祗成为尚书令,后来又升迁为大将军,负责处理朝中的事务,这时义阳人樊建接替了他的位置。)

延熙(二)十四年,以校尉使吴,值孙权病笃,不自见建。权问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预也?”恪对曰:“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 (公元241年,诸葛亮作为校尉出使东吴。当时孙权病情严重,没有亲自接见樊建。孙权问诸葛恪说:“樊建和宗预相比呢?”诸葛恪回答说:“才识不如宗预,但是性格优雅。”)

后为侍中,守中书令。 (后来担任侍中,守中书令。)

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好往来。 (从诸葛亮开始掌管国事,姜维经常外出征战,宦官黄皓趁机把持大权,大家共同保护他,没有人能纠正他的过错,然而张翼特别不和黄皓友好往来。)

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诣京都,同为相国参军,其秋并兼散骑常侍,使蜀使慰劳。 (当蜀国被攻破的第二年春天,董厥和张翼一起前往京都,都担任相国参军的职务,那年的秋天他们同时兼任了散骑常侍的职务,出使蜀国慰问慰问。)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评论:诸葛亮担任宰相时,安抚百姓,树立榜样,约定官职,遵循权变之道,开诚布公,公平正义;忠诚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使他们有仇敌也一定要奖励他们,违反法令懈怠的人,即使他们是自己的亲属也一定要惩罚他们,认罪输诚的人,即使是地位尊贵也必须释放他们,言辞巧妙的人,即使是身份低贱也要杀掉他们;善行没有细微之处而不奖赏,恶行没有纤细之处而不惩罚;所有的事情都要精炼精细,从根本上来考虑问题,按照实际办事,虚伪的人不被尊重;最终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人人都敬畏并且爱护他,虽然刑法严厉却没有怨恨的原因,因为他的心地公正而且劝诫明确。可以说他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好手,可以和管仲、萧何相提并论。然而连续多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不能取得成功,大概是因为应变的将略不是他所擅长的吧!)

这首诗出自三国时期的历史著作《三国志》。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他对待下属非常公正,赏罚分明。他用真诚之心对待百姓,树立榜样,约定官职,遵循权变之道。他善于识别人才,能够识别出真正有才能的人并给予奖励。他对待犯错的人毫不宽容,即使是亲戚也不例外。他对认罪输诚的人给予释放或者赦免的机会。他还善于发现那些言辞巧妙的人,即使是低贱的身份也不会放过他们。他对待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他的治国理念深得人心,因此得到了人们的敬仰和爱戴。虽然他的刑法严格但却没有怨言,因为他用公正之心来治理国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