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巴西太守。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以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徒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后入为尚书,代董允为尚书令,众事无留,门无停宾。乂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靖少言,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声损于郡县。延熙十四年卒。子辰,景耀中为成都令。辰弟雅,谒者。雅清厉有文才,着《格论》十五篇。
杜祺历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刘干官至巴西太守,皆与乂亲善,亦有当时之称,而俭素守法,不及于囗。
【注释】
- 迁:升官或调动职位。
- 巴西:古郡名,今四川东部一带。
- 太守:地方官员,管理一郡。
- 丞相:指丞相诸葛亮。
- 连年出军:连续多年对外用兵。
- 诸郡:多个郡的集合。
- 乂(Yì):即董和,字乂,三国蜀汉人,曾任蜀郡太守,后入朝为尚书令。
- 汉中:古郡名,今陕西西南部。
- 兼领督农:同时兼任监督农业工作的官。
- 广汉、蜀郡:古郡名,分别在今天的四川广元市与成都平原。
- 漏脱自出者万馀口:意思是经过数年治理,有一万多名逃亡者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庭。
- 入:指进入朝廷任职。
- 代:接替。
- 众事无留:没有遗留下来的事务。
- 门无停宾:没有滞留在家中的宾客。
- 历职内外:历任官职内外。
- 治身俭约:治理自己的行为要节俭。
- 谦靖少言:谦虚谨慎,言语不多。
- 号为清能:被称为清廉能干。
- 持法刻深:执法过于严苛。
- 好用文俗吏:喜欢使用文辞浮夸的官员。
- 故居大官:因此在高位上任职。
- 名声损于郡县:由于他执法过于严苛,导致自己在郡县中失去了声誉。
- 延熙十四年卒:延熙十四年去世。
- 子辰:即董和之子董辰。
- 景耀中为成都令:景耀年间,董辰担任成都县令。
- 辰弟雅,谒者:董辰的弟弟董雅,曾任谒者。
- 雅清厉有文才:董雅清廉刚毅,且文才出众。
- 着《格论》十五篇:《格论》是他的著作之一,共十五篇。
【译文】
董和,又名董乂,三国时期蜀国的官员,曾先后任巴西太守、尚书等职。诸葛亮多次出征,调动各地兵力却多不救援,董和招募五千士兵前往支持,进行安抚和训练,无人逃跑。他后来担任过汉中的太守,又兼管监督农业工作,供应军队粮食。诸葛亮去世后,他逐渐升任为广汉、蜀郡的太守。蜀郡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也是诸葛亮去世后士伍亡命的地方,因此治安状况复杂,奸诈狡猾的人很多。董和到任后,严格防范和管理,通过开导劝诫来引导他们改正错误,经过几年的努力,逃逸并自首的人数超过一万。后来他进入朝廷做尚书,接替董允成为尚书令,处理各种政务都没有积压的问题,家中也没有滞留的宾客。董和在官场内外都有很好的评价,他以简朴节约、谦逊稳重著称,但执法过于严苛,善于利用文辞浮夸的官员,因此在高位上任职时,他的名声受到了损害,在郡县中也失去了声誉。延熙十四年他去世了。他的儿子董辰在景耀年间担任成都县令。董辰的弟弟董雅曾任谒者,而董雅以清廉刚毅、文才出众闻名。他还著有《格论》一书,共十五篇。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三国时期著名官员董和的生平事迹的概述。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董和在不同职位上的工作经历及其治理成效。他在刘备时代就表现出色,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如蜀郡太守等,并在治理过程中显示出其严谨公正的一面。尽管他在执法方面过于严苛,但他的政绩和清廉的形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诗中不仅描述了董和的政治成就,还体现了他的个人品质和对下属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简要介绍,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