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从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末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
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黄武元年,迁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
虞翻以狂直流徙,惟瑾屡为之说。翻与所亲书曰:“诸葛敦仁,则天活物,比蒙清论,有以保分。恶积罪深,见忌殷重,虽有祁老之救,德无羊舌,解释难冀也。”
诗句翻译与赏析:
- “后从讨关羽,封宣城侯”
- 这句表明作者跟随君主参与了讨伐关羽的行动,并因此获得了爵位——宣城侯。
- 关键词:“后从”、“讨伐”、“宣城侯”
- 译文:随后我参与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
- 赏析:表达了作者在军事行动中的积极参与和所获得的荣誉。
- “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
- 此句说明作者被任命为绥南将军,接替了吕蒙的职务,并被派任南郡太守,居住在公安。
- 关键词:“代”、“吕蒙”、“领”、“南郡太守”、“公安”
- 译文:代替吕蒙担任绥南将军,兼任南郡太守,驻防于公安。
- 赏析:反映了作者在军事及行政上的角色变化和责任承担。
-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
- 这一句描绘了刘备东伐吴的情景以及孙权求和的情况。
- 关键词:“刘备”、“东伐”、“吴王”、“求和”、“瑾”、“备笺”
- 译文:刘备向东攻打吴国时,吴王孙权请求和解,张纮给刘备写信说:“听闻您军队到来的消息,恐怕有人担心您用武力夺取荆州,进而危害关羽,这样的怨恨和灾难太大,不宜接受和解。如果陛下能抑制愤怒和怒气,暂时搁置我的建议,您的决策将能够立即作出,不再向百官征求意见。陛下认为关羽与先帝相比如何?荆州的大小与天下相比又如何?两者都应该受到仇视,那么谁应该先行动呢?如果陛下能确定这个数理关系,那么事情就容易解决。有时有人说张纮派遣了亲人与刘备相闻,孙权说:“我和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不会背叛我,正如我不会背叛子瑜一样。”黄武元年,张纮升任左将军,督公安,持符节,封宛陵侯。虞翻因为狂乱流徙,但张纮多次为他辩解。虞翻写给亲近的人的信中说:“诸葛敦仁,则天活物;比蒙清论,有以保分。恶积罪深,见忌殷重,虽有祁老之救,德无羊舌,解释难冀也。”**
- 关键词:“刘备”、“东伐”、“吴王”、“求和”、“瑾”、“备笺”、“抑怒”、“怒气”、“荆州大小”、“海内”、“仇疾”、“先后”、“轻重”、“大小”、“策应反掌”、“言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狂乱流徙”、“虞翻”、“狂乱”、“敦仁”、“则天”、“活物”、“清论”、“保分”、“恶积罪深”、“见忌殷重”、“祁老之救”、“羊舌”、“解释难冀”。
译文:
- 后来我参与了讨伐关羽的行动,被封为宣城侯。
- “后从讨关羽,封宣城侯”:指作者随从君主参与了讨伐关羽的战斗,并因此被授予了宣城侯这一爵位。
- 我接替吕蒙担任绥南将军,同时兼任南郡太守,驻扎于公安。
- “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表示我将代理吕蒙的职位,成为绥南将军,并且还兼任南郡太守,驻扎于公安地区。
- 刘备东征东吴,吴王孙权请求和平谈判,张纮写信给刘备表示支持。
-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描述了刘备东征东吴的历史事件,以及孙权请求和平对话的情景。而张纮则对此发表了信件,向刘备传达了他的意见和支持。
- “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意思是如果能够正确评估这些情况,那么事情就能轻易地得到解决。
- “此数”,这里指的是孙权对刘备的态度和战略考量。这句话表明,只要对这些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处理,就能够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 虞翻因性格狂乱而被流徙,但张纮不断为其辩护。
- “虞翻以狂直流徙”:说明了虞翻的性格非常不稳定,以至于他因为某种原因被流徙。“惟瑾屡为之说”:张纮为了维护虞翻的名誉,不断地为他辩解。“翻与所亲书曰”:虞翻在给一位亲近的人写信时表达了他的不满和抱怨。“恶积罪深,见忌殷重,虽有祁老之救,德无羊舌,解释难冀也”:虽然张纮有救他的意图,但由于虞翻的行为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罪恶和社会的厌恶,使得即使像祁黄羊那样的贤人也无法完全弥补他的过失,这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
该诗通过描述张纮在不同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展现了他作为忠诚臣子的形象和智慧以及对国家事务的关注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