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亦重之,大事咨访。又别咨瑾曰:“近得伯言表,以为曹丕已死,毒乱之民,当望旌瓦解,而更静然。闻皆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于操时。孤以为不然。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至于御将,自古少有。丕之于操,万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犹丕不如操也。其所以务祟小惠,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故强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住耳,宁是兴隆之渐邪!闻任陈长文、曹子丹辈,或文人诸生,或宗室戚臣,宁能御雄才虎将以制天下乎?夫威柄不专,则其事乖错。如昔张耳、陈馀,非不敦睦。至于秉势,自还相贼,乃事理使然也。又长文之徒,昔所以能善守者,以操笮其头,畏操威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耳。逮丕继业,年已长大,承操之后,以恩情加之,用能感义。今睿幼弱,随人东西,此曹等辈,必当因此弄巧行态,阿党比周,各助所附。如此之日,奸谗并起,更相陷怼,转成嫌贰。一尔已往,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强当陵弱,弱当求援,此乱亡之道也。子瑜,卿但侧耳听之,伯言常长于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

这首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其中涉及的人物包括孙权、张昭、诸葛瑾等人。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孙权对于曹魏和蜀汉的态度和看法,以及他对张昭、诸葛瑾等人的评价和期待。

诗中描述了孙权对张昭等人的看法和态度。孙权认为张昭等人在治理国家方面有着出色的能力,他们能够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并得到人民的尊重。孙权对他们的能力和智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是国家的重要支柱。

诗中描述了孙权对于曹魏的态度。孙权认为曹魏虽然强大,但内部存在一些问题,如曹操的暴政和宦官乱政等。他认为曹魏的内部问题使得其失去了民心,因此他并不看好曹魏的未来。

诗中描述了孙权对于蜀汉的态度。孙权认为蜀汉虽然相对较弱,但内部团结,人民勤劳,且有诸葛亮这样的贤才辅佐。他认为蜀汉是潜在的对手,需要密切关注。

诗中表达了孙权对张昭、诸葛瑾等人的期望。孙权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发挥作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他也提醒他们要谨慎行事,避免因一时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

这首诗通过对孙权对各个国家的观察和评价,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同时,它也反映出孙权对于国家的担忧和忧虑,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了孙权的观点和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