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中郎将周祗乞于鄱阳召募,事下问逊。逊以为此郡民易动难安,不可与召。
恐致贼寇。而祗固陈取之,郡民吴遽等果作贼杀祗,攻没诸县。豫章、庐陵宿恶民并应遽为寇。逊自闻,辄讨即破,遽等相率降,逊料得精兵八千余人,三郡平。时中书典校吕壹,窃弄权柄,擅作威福。逊与太常潘浚同心忧之,言至流涕。后权诛壹,深以自责,语在权传。
时谢渊、谢厺等各陈便宜,欲兴利改作,以事下逊。逊议曰:“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末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是以《诗》叹‘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乞垂圣恩,宁济百姓,数年之间,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赤乌七年,代顾雍丞相,诏曰:“朕以不德。应其践运,王涂未一,奸宄充路,夙夜战惧,不遑鉴寐。惟君天资聪睿,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弥难。夫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者,必荷社稷之重。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今以君为丞相,使使持节守太常傅常授印绶。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于乎!总司三事,以训群寮,可不敬欤,君其勖之!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先是,二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全琮报逊,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且闻二宫势敌,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琮子寄,果阿附鲁王,轻为交构。逊书与琮曰:“卿不师日䃅,而宿留阿寄,终为足下门户致祸矣。”琮既不纳,更以致隙。及太子有不安之仪,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工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
诗句释义与译文:
六年,中郎将周祗乞于鄱阳召募,事下问逊。逊以为此郡民易动难安,不可与召。恐致贼寇。而祗固陈取之,郡民吴遽等果作贼杀祗,攻没诸县。豫章、庐陵宿恶民并应遽为寇。逊自闻,辄讨即破,遽等相率降,逊料得精兵八千余人,三郡平。时中书典校吕壹,窃弄权柄,擅作威福。逊与太常潘浚同心忧之,言至流涕。后权诛壹,深以自责,语在权传。
关键词注释:
- 「乞」: 请求。
- 「鄱阳」: 地名,今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
- 「中郎将」: 古代官职名称,此处指周祗的职位。
- 「事下问逊」: 事情交给陆逊来处理。
- 「易动难安」: 容易引发叛乱和不安。
- 「贼寇」: 强盗或叛军。
- 「祗固陈取之」: 周祗坚持主张征召百姓。
- 「郡民吴遽等果作贼」: 郡内的民众吴遽等人真的成了盗贼。
- 「豫章、庐陵宿恶民」: 豫章郡和庐陵郡过去就有许多不安定的居民。
- 「潘浚」: 潘濬,人名。
- 「谢渊、谢厺」: 谢渊和谢峻(字庳),人名。
- 「利改作」: 改革和改良。
- 「立效」: 立即取得效果。
- 「《诗》叹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 引用自《诗经》,表达了对人民福祉的关心。
- 「乞垂圣恩,宁济百姓」: 恳请给予陛下的恩泽,让百姓得到安宁。
- 「赤乌七年」: 三国时期吴国的年号,公元240年。
- 「顾雍」: 人名,曾任丞相。
- 「诏」: 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指示。
- 「王涂未一」: 国家的道路尚未统一。
- 「奸宄充路」: 奸人横行。
- 「夙夜」: 早晚。
- 「惟君天资聪睿」: 只有你具备天生的聪明才智。
- 「明德显融」: 德行显著且光明磊落。
- 「匡国弥难」: 辅佐国家,解决困难。
- 「外司」: 对外事务的管理。
- 「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 原任职务仍然保持。
”`
赏析:
这首诗是陆逊在担任吴国丞相期间写给孙权的奏疏,反映了他对于政治治理、人才选拔、社会稳定等问题的思考。通过这段历史记载,我们能够感受到陆逊作为一位智者的远见卓识和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他的建议旨在稳定国家局势,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治国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