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乃上疏曰:“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限带封域,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臣每远惟战国存亡之符,近览刘氏倾覆之衅,考之曲籍,验之行事,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昔匈奴未灭,去病辞馆。汉道未纯,贾生哀泣,况臣王室之出,世荷光宠,身名否泰,与国同慽,死生契阔,义无苟且,夙夜忧怛,念至情惨。夫事君之义犯而勿欺,人臣之节匪躬是殉,谨陈时宜十七条如左。”十七条失本,故不载。
时何定弄权,阉官预政。抗上疏曰:“臣闻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靖谮庸回,唐书攸戒,是以雅人所以怨刺,仲尼所以叹息也。春秋已来,爰及秦、汉,倾覆之衅,未有不由斯者也。小人不明理道,所见既浅,虽使竭情尽节,犹不足任,况其奸心素笃,而憎爱移易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今委以聪明之任,假以专制之威,而冀雍熙之声作,肃清之化立,不可得也。方今见吏,殊才虽少,然或冠冕之胄,少渐道孝;或清苦自立,资能足用。自可随才授职,抑黜群小,然后俗化可清,庶政无秽也。”
诗句
1 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 陆逊听说都下政令有很多空缺,因此他感到忧虑并深思远虑。
- 乃上疏曰:“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 于是陆逊上奏说:“我听说道德相等,那么民众就会胜过寡少;力量相当,那么安定的力量就能制服危险。这是因为六国之所以被秦国兼并,西楚国之所以向汉朝称臣。”
- 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 现在敌人统治着整个九州,不仅仅是关西地区。割据九州,难道只是鸿沟以西的地区吗?
- 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 国家在外部没有联合的国家援助,内部也不是强大的西楚。各种政务都停滞不前,黎民没有得到治理。
- 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限带封域,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而那些讨论的人所依赖的,只是长江和险峻的山脉,限制了国家的边界。这些只是保卫国家的小事,不是智者首先考虑的事情。
- 臣每远惟战国存亡之符,近览刘氏倾覆之衅,考之曲籍,验之行事,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我常常从战国存亡的征兆、近观刘氏的崩溃隐患进行考察,从历史的记载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中验证,深夜时抚摸枕头,吃饭时忘记了食物。
- 昔匈奴未灭,去病辞馆。汉道未纯,贾生哀泣,况臣王室之出,世荷光宠,身名否泰,与国同慽,死生契阔,义无苟且,夙夜忧怛,念至情惨。 以前匈奴还未被消灭,李广就辞去了职位。汉朝的道路还没完全纯正,贾谊就悲哀地哭泣。更何况我是王室的人,世代受到恩宠,身名是否兴盛,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生死离别,义无反顾,日夜忧虑悲伤,心情极其沉痛。
- 夫事君之义犯而勿欺,人臣之节匪躬是殉,谨陈时宜十七条如左。 对于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不要欺骗,作为人臣的操守,应该不惜自己为君主献出生命。谨列出适合当前情况的十七个建议如下。
- 十七条失本,故不载。 十七个建议因为丢失了原本的内容,所以没有记载。
- 时何定弄权,阉官预政。 当时何定玩弄权力,宦官参与政事。
- 抗上疏曰:“臣闻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靖谮庸回,唐书攸戒。 陆逊上奏说道:“我听说开创国家和继承家族的时候,小人不应该被使用,平息谗语和平庸之人的过错,这是唐朝的书籍所告诫的。
- 是以雅人所以怨刺,仲尼所以叹息也。春秋已来,爰及秦、汉,倾覆之衅,未有不由斯者也。 因此高雅的人会因此而产生怨恨和批评,孔子也会因此而叹息。从春秋时代以来,到秦朝和汉朝为止,颠覆的迹象和危机,没有一个不是由此造成的。
- 小人不明理道,所见既浅,虽使竭情尽节,犹不足任,况其奸心素笃,而憎爱移易哉? 如果小人不理解道理和法则,他们的见识很肤浅,即使是使他们竭尽忠诚和尽力,还是不足以担当重任。何况他们邪恶的心志本来就很深,而且喜恶之心变化无常呢?
-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如果担心失去什么,那就什么都做得出来。
- 今委以聪明之任,假以专制之威,而冀雍熙之声作,肃清之化立,不可得也。 现在交给他们聪明的权利和专制的权力,希望能够产生和平安宁的声音,树立清正廉洁的风气,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 方今见吏,殊才虽少,然或冠冕之胄,少渐道孝;或清苦自立,资能足用。自可随才授职,抑黜群小,然后俗化可清,庶政无秽也。 目前看到的官员虽然不多,但是有的出身高贵而有修养,有的清廉刻苦自立,有充足的能力。可以依据他们的才能来分配官职和职责,压抑和排斥小人,这样风俗就能够变得清洁,各种政务就可以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