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抗闻之,日部分诸军,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溪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如敌以至,众甚苦之。诸将咸谏曰:“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攻果无利,围备始合。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假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
诗句: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
译文:在凤皇元年时,西陵督步阐占据城池发动叛变,派遣使者向晋国投降。
注释:凤皇元年,指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历史年份,公元240年。西陵是当时孙权所辖的一个郡,位于长江中游的西岸。步阐是该郡的督军,因为不满孙权的统治而发动了叛变。他派遣使者前往晋国请求投降,表达了对晋国的依赖。
赏析:此诗描绘了东吴西陵地区督统步阐背叛国家、投向敌方的历史事件。诗中通过“凤皇元年”明确指出了事件发生的年代背景,为读者提供了时间上的参照。同时,诗中详细描述了步阐的叛变过程,包括他对孙权的不满以及其采取的行动。通过这些描述,诗人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也揭示了个人野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此外,诗中的“遣使降晋”表明了步阐最终选择了投降,这反映出当时吴国内部的政治矛盾和外部压力使得一些官员无法继续维持忠诚。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和生动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命运的无常,体现了诗歌在叙述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