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夏,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臣往在西陵,得涉逊迹,前乞精兵三万,而(至)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今臣所统千里,受敌四处,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羸弊日久,难以待变。臣愚以为诸王幼冲,未统国事,可且立傅相,辅导贤姿,无用兵马,以妨要务。又黄门竖宦,开立占募,兵民怨役,逋逃入占。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场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信其赏罚,虽韩、白复生,无所展巧。若兵不增,此制不改,而欲克谐大事,此臣之所深慽也。若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愿陛下思览臣言,则臣死且不朽。”

这首诗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是陆逊在三国时期担任吴国将领时的一篇上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三年夏,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藩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臣往在西陵,得涉逊迹,前乞精兵三万,而(至)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今臣所统千里,受敌四处,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羸弊日久,难以待变。臣愚以为诸王幼冲,未统国事,可且立傅相,辅导贤姿,无用兵马,以妨要务。又黄门竖宦,开立占募,兵民怨役,逋逃入占。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场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信其赏罚,虽韩、白复生,无所展巧。若兵不增,此制不改,而欲克谐大事,此臣之所深慽也。若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愿陛下思览臣言,则臣死且不朽。”

译文:
三年夏天,我病了。我给皇上上书说:“西陵、建平是国家的屏障,虽然地处下游,却四面都是敌人。如果敌人乘坐战船顺流而下,他们的战船可以绵延千里,像闪电一样快速移动,突然就会到达这里,我们不能依靠其他部队来救援,这是国家安危的关键。我的父亲的陆逊曾经说过,西陵是国家的西门,虽然容易防守,但也非常容易丧失。如果有失守的情况,不仅失去了一个郡,荆州就不再属于吴国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倾全国之力去争夺。我在西陵时,曾经请求调拨精锐的军队三万人,但是得到的回应只是常规的兵力,不愿意增加。自从步阐以后,军队就更加损耗了。现在我管辖的地方距离敌人有千里之遥,四面都有敌人,对外抵御强大的敌人,对内有各种少数民族的威胁,而且士兵和百姓看到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很难等待形势的变化。我认为年轻的诸侯国国君还未成年,不能统领国家事务,应该设置辅佐大臣来辅导他们,不需要动用军队。又因为宦官专权,开设招募制度,导致士兵和百姓抱怨服役,逃避兵役进入招募。请陛下特地命令挑选审查,将所有的兵力都计算出来,用来补充边疆经常遭受敌军进攻的地区,使我管辖的地方能够达到八万军队。这样可以避免许多繁琐的事务,相信陛下会按照正确的赏罚制度行事,即使是韩信和白起复出,也没有办法施展他们的才能。如果我不幸死亡之后,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能继续担任这一职务。希望陛下能够深思熟虑我的这些话,那么即使我死了也不会被遗忘。”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陆逊对于国家安危的深刻思考和担忧。他首先指出西陵和建平是国家的屏障,处于下游却四面都是敌人,这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劣势,更是战略上的被动。他提醒国王不应该仅仅依赖外援来救援,而是应该加强自身的防御力量。接着,他批评了国家的年轻领导人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应该设置辅佐大臣来辅导他们。此外,他还提到了宦官专权的问题,认为这种制度会导致士兵和百姓的抱怨,并建议国王特别命令挑选审查所有兵力。最后,他强调了国家应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保护自己的领土和人民。整首诗体现了陆逊对于国家安危的深刻思考和担忧,以及他对于政治改革和军事建设的积极倡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