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六曰:“东主致恨前者不拔石阳,今此后举,大合新兵,并使潘浚发夷民,人数甚多,闻豫设科条,当以新羸兵置前,好兵在后,攻城之日。云欲以羸兵填堑,使即时破,虽未能然,是事大趣也。私恐石阳城小,不能久留往兵,明使君速垂救济,试宜疾密。王靖之变,其鉴不远。今鲂归命,非复在天,正在明使君耳。若见救以往,则功可必成,如见救不时,则与靖等同祸。前彭绮时,闻旗麾在逢龙,此郡民大小欢喜,并思立效,若留一月日间,事当大成,恨去电速,东得增众专力讨绮,绮始败耳。愿使君深察此言。”
其七曰:“今举大事,自非爵号无以劝之,乞请将军、侯印各五十纽,郎将印百纽,校尉、都尉印各二百纽,得以假授诸魁帅,奖厉其志,并乞请幢麾数十,以为表帜,使山兵吏民,目瞻见之,知去就之分己决,承引所救画定。又彼此降叛,日月有人,阔狭之间,辄得闻知。今之大事,事宜神密,若省鲂笺,乞加隐秘。伏知智度有常,防虑必深,鲂怀忧震灼,启事蒸仍,乞未罪怪。”
诗句及译文:#### 第一句:东主致恨前者不拔石阳,今此后举,大合新兵。
- 注释: “东主”指孙权,“前”指以前,“拔”是攻克的意思。
- 译文: 孙权因为之前未能攻克石阳,感到遗憾,现在决定再次出兵,大量征召新兵。
第二句:并使潘浚发夷民,人数甚多,闻豫设科条,当以新羸兵置前,好兵在后,攻城之日。
- 注释: “潘浚”是孙权手下的将领。“夷民”指被征召的士兵或百姓。“豫”意为事先。“科条”指的是规则和条例。
- 译文: 同时让潘浚动员大量的夷族民众,数量很多。听说你们提前设立了规则和条款,准备用那些新近疲惫的士兵在前面冲锋,精锐的军队在后面保护,等待攻城的时候。
第三句:云欲以羸兵填堑,使即时破,虽未能然,是事大趣也。私恐石阳城小,不能久留往兵,明使君速垂救济,试宜疾密。王靖之变,其鉴不远。今鲂归命,非复在天,正在明使君耳。
- 注释: “羸兵”是指身体虚弱的士兵。“堑”是指壕沟。“事大趣”是指一件重要的事情或任务。“王靖之变”可能指的是前人的一个历史事件或变故。“鲂”指孙权的部将全吕周。
- 译文: 孙皓认为用虚弱的士兵填壕沟,可以快速攻破敌人,虽然未必成功,但这是一次重要的行动。他私下里担心石阳这个城市太小,不能长久留下军队,因此请求孙权尽快救援,希望尽快进行。他提到了历史上的王靖之变,以此来提醒孙权注意这次行动的重要性和风险。他现在已经投降了,他的生死就掌握在您的手中,您的决策决定了他的生死。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东吴孙权对即将到来的军事行动的担忧和期待。他首先表达了对过去未能攻克石阳城的遗憾,然后描述了他计划如何通过征召大量新兵、利用精锐部队作为掩护来攻城。最后,他向孙权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期待,希望孙权能给予援助和支持。整首诗充满了孙权对未来行动的期待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