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罪不测,一则伤慈损计,二则杜绝向化者心,惟明使君远览前世,矜而愍之,留神所质,速赐秘报。鲂当候望举动,俟须响应。“
其三曰:“鲂所代故太守广陵王靖,往者亦以郡民为变,以见谴责,靖勤自陈释,而终不解,因立密计,欲北归命,不幸事露,诛及婴孩。鲂既目见靖事,且观东主一所非薄,婳不复厚,虽或暂舍,终见剪除。今又令鲂领郡者,是欲责后效,必杀鲂之趣也。
虽尚视息,忧惕焦灼,未知躯命,竟在何时。人居世间,犹白驹过隙,而常抱危怖,其可言乎!惟当陈愚,重自披尽,惧以卑贱,未能采纳。愿明使君少垂详察,忖度其言。
今此郡民,虽外名降首,而故在山草,看伺空隙,欲复为乱。为乱之日,鲂命讫矣。东主顷者潜部分诸将,图欲北进。吕范、孙韶等入淮,全琮、朱桓趋合肥,诸葛瑾、步骘、朱然到襄阳。陆议、潘璋等讨梅敷。东主中营自掩石阳,别遣从孙奂治安陆城,修立邸阁,辇赀运粮,以为军储,又命诸葛亮进指关西,江边诸将无复在者,才留三千所兵守武昌耳。若明使君以万兵从皖南首江渚,鲂便从此率厉吏民,以为内应。此方诸郡,前后举事,垂成而败者,由无外援使其然耳;若北军临境,传檄属城,思咏之民,谁不企踵?愿明使君上观天时,下察人事,中参蓍龟,则足昭往言之不虚也。“
这首诗是《三国志 · 吴书 · 贺全吕周钟离传》中的一部分,表达了一位名叫“鲂”(可能是作者或叙述人的名字)的人对当前形势的担忧和忧虑。他担心自己所在的地区可能会发生叛乱,同时表达了对孙权(当时吴国的君主)的期望,希望他能采取明智的行动,以稳定局势。
鲂表达了他对孙权的敬慕和期望:
受罪不测,一则伤慈损计,二则杜绝向化者心,惟明使君远览前世,矜而愍之,留神所质,速赐秘报。鲂当候望举动,俟须响应。“
这里的关键词是“哀怜”、“矜惜”和“留神”,分别代表尊敬、怜悯和关注。鲂希望孙权能够像古代的贤君一样,对待他的国家和人民,同时也希望孙权能够及时回应他的要求和期望。
鲂描述了自己所在地区的局势:
其三曰:“鲂所代故太守广陵王靖,往者亦以郡民为变,以见谴责,靖勤自陈释,而终不解,因立密计,欲北归命,不幸事露,诛及婴孩。鲂既目见靖事,且观东主一所非薄,婳不复厚,虽或暂舍,终见剪除。今又令鲂领郡者,是欲责后效,必杀鲂之趣也。
这里的关键词是“代”,“见谴责”,“勤自陈释”,“北归命”,“诛及婴孩”,分别表示代替、被发现、自我辩解、向北归顺、被杀的意味。鲂提到了自己曾经担任过太守的广陵王靖,他也因为一些原因被谴责,但最终没有逃脱。现在孙权又让他担任郡守,这似乎是为了责备他的表现,并可能导致他的死亡。
鲂表达了他的担忧和恐惧:
虽尚视息,忧惕焦灼,未知躯命,竟在何时。人居世间,犹白驹过隙,而常抱危怖,其可言乎!惟当陈愚,重自披尽,惧以卑贱,未能采纳。愿明使君少垂详察,忖度其言。
这里的关键词是“视息”,“忧惕”,“躯命”,“白驹过隙”,“危怖”。鲂表达了他的忧虑和不安,他觉得自己像白驹一样快速过去,但总是感到害怕和不安。他希望能够得到孙权的理解和考虑。
鲂提出了他的建议:
今此郡民,虽外名降首,而故在山草,看伺空隙,欲复为乱。为乱之日,鲂命讫矣。东主顷者潜部分诸将,图欲北进。吕范、孙韶等入淮,全琮、朱桓趋合肥,诸葛瑾、步骘、朱然到襄阳。陆议、潘璋等讨梅敷。东主中营自掩石阳,别遣从孙奂治安陆城,修立邸阁,辇赀运粮,以为军储,又命诸葛亮进指关西,江边诸将无复在者,才留三千所兵守武昌耳。若明使君以万兵从皖南首江渚,鲂便从此率厉吏民,以为内应。此方诸郡,前后举事,垂成而败者,由无外援使其然耳;若北军临境,传檄属城,思咏之民,谁不企踵?愿明使君上观天时,下察人事,中参蓍龟,则足昭往言之不虚也。
这里的关键词是“民”,“叛乱”,“谋策”,“内应”,“外援”,“天时”,“人事”,“蓍龟”。鲂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如果孙权能够带领军队从皖南进入长江沿岸,那么他就会率领吏民作为内应。他希望孙权能够观察天象和人事,并参考蓍龟的预言来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