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良久曰:“君语近之也。”宏谓曰:“播太常常切齿于君,但道远无因耳。今日代顾公,恐明日便击君矣。”壹大惧,遂解散雍事。浚求朝,诣建业,欲尽辞极谏。至,闻太子登已数言之而不见从。浚乃大请百寮,欲因会手刀杀壹,以身当之,为国除患。壹密闻知,称疾不行。浚每进见,无不陈壹之奸险也。由此壹宠渐衰,后遂诛戮。权引咎责躬,因诮让大臣,语在《权传》。
赤二年卒,浚卒,子翥嗣。浚女配建昌侯孙虑。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丞相逊族子也。黄武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
好《太玄》,论演其意,以筮辄验。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朱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五凤二年,讨山贼陈毖于零陵。斩毖克捷,拜巴丘督、偏将军,封都乡侯,转为武昌右部督。与诸将共赴寿春;还,累迁荡魏、绥远将军。孙休即位,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孙皓立,迁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孙皓与晋平,使者丁忠自北还,说皓弋阳可袭,凯谏止,语在《皓传》。宝鼎元年,迁左丞相。
《三国志·吴书·潘浚陆凯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壹良久曰:“君语近之也。”宏谓曰:“播太常切齿于君,但道远无因耳。今日代顾公,恐明日便击君矣。”壹大惧,遂解散雍事。浚求朝,诣建业,欲尽辞极谏。至,闻太子登已数言之而不见从。浚乃大请百寮,欲因会手刀杀壹,以身当之,为国除患。壹密闻知,称疾不行。浚每进见,无不陈壹之奸险也。
译文:孙壹沉默片刻说:“你讲得最近了。”张宏告诉他:“朱然经常对您耿耿于怀,只是道路遥远没有机会罢了,今天我代替顾公,恐怕明天就会攻打你了。”孙壹非常害怕,于是解散了雍州的事务。潘浚请求入朝,到建业去,想要尽情地劝谏。到了之后,听说太子孙登已经多次劝说他却没有听从。潘浚就大请百官,打算趁会动手杀了孙壹,自己替国家除去隐患。孙壹暗中知道后,称病不参加宴会。潘浚每次上殿,都不断列举孙壹的奸诈险恶之处。由此孙壹的宠信逐渐衰落,后来就被诛杀了。孙权为自己引咎自责,并责问大臣,这些记载在《权传》中。
注释解释:
- 潘浚(潘承明):字承明,武陵人,弱冠即成年时跟随宋仲子学习。
- 荆州牧刘表:指东汉末年的荆州牧刘表。
- 刘备领荆州:指刘备占领荆州。
- 治中从事:官职名,负责州郡行政事务。
- 沙羡长:指沙羡县的长官。
- 湘乡令:指担任湘乡县的县令。
- 备人蜀:指刘备进入益州,即现在的四川地区。
- 顾公:指顾雍,曾任荆州牧。
- 东宫:指东宫太子孙登。
- 雍州:指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 潘浚求朝:指潘浚请求入京朝拜。
- 百寮:指百官。
- 张宏:指张宏,可能是潘浚的朋友或部下。
- 朱然:指朱然,可能是孙权麾下的将领。
- 孙登:指东宫太子孙登,即孙权的儿子。
【赏析】:
本文是《三国志》中关于孙吴时期政治斗争的记录,通过潘浚和陆凯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了当时江东地区的复杂政治局势。《三国志》作为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其记载的历史事件、人物性格与行为举止均能反映出三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特点。本文通过对潘浚与陆凯之间关系的叙述,揭示了孙权及其手下大臣之间的权力博弈和政治策略,同时也反映了孙权在处理政治问题上的智慧与决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