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武昌土地,实危险而瘠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沉漂,陵居则峻危,旦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臣闻翼星为变,荧惑作妖,童谣之言,生于天心,乃以安居而比死,足明天意,如民所若也。“

臣闻国无三年之储,渭之非国,而今无一年之畜,此臣下责也。而诸公卿位处人上,禄延子孙,曾无致命之节,匡救之术,苟进小利于君,以求容媚,荼毒百姓,不为君计也。自从孙弘造义兵以来,耕种既废,所在无复输入,而分一家父子异役,廪食日张,畜积日耗。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莫之恤也。民力因穷,鬻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所在长吏,不加隐括,加有监官,既不爱民,务行威势,所在骚扰,更为烦苛,民苦二端,财力再耗,此为无益而有损也。愿陛下一息此辈。矜哀孤弱,以镇抚百姓之心。此犹色鳖得免毒螫之渊,乌兽得离罗网之纲,四方之民襁负而至。如此,民可得保,先王之国存焉。

诗句

1 “又武昌土地,实危险而瘠确” - 这句描述了武昌地区的地形和地理条件。其中,“危险而瘠确”形容了该地区地势险要且不肥沃。

  1. “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沉漂,陵居则峻危” - 这进一步描绘了武昌地理位置的不利因素,强调其不适合作为国家的重镇。同时提到了船只停靠和居民居住时可能遭遇的危险。
  2. “旦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 这是引用当地百姓的童谣来表达对武昌的不满和反对。童谣中的“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意味着宁愿喝建业的水,也不愿吃武昌的鱼,反映出民众对环境的不满。
  3. “臣闻国无三年之储,渭之非国,而今无一年之畜,此臣下责也” - 这句话表达了对国家财政状况的担忧。指出国家的储藏(即粮食储备)不足,暗示国家正面临困境。
  4. “而诸公卿位处人上,禄延子孙,曾无致命之节,匡救之术” - 此句批评了一些高官厚爵者缺乏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没有采取应有的措施来挽救国家的危机。
  5. “苟进小利于君,以求容媚,荼毒百姓,不为君计也” - 这里指出一些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6. “自从孙弘造义兵以来,耕种既废,所在无复输入” - 描述自从某种政策或行动实施后,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导致物资供应中断。
  7. “而分一家父子异役,廪食日张,畜积日耗” - 这反映了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浪费,家庭内不同成员因为工作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待遇。
  8. “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莫之恤也” - 表达了民众因不满而产生的怨恨,以及国家因这些问题而逐渐陷入困难的境地。
  9. “民力因穷,鬻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 - 描述了民众在贫困中不得不出售子女以维持生计,同时政府不断征收赋税,使得民众疲惫不堪。
  10. “所在长吏,不加隐括,加有监官,既不爱民,务行威势” - 指责地方长官不关心民生,反而利用职权压迫民众。
  11. “更为烦苛,民苦二端,财力再耗” - 描述了政府的行为给民众带来了更多的困扰,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而且消耗了国家的财力。
  12. “愿陛下一息此辈。矜哀孤弱,以镇抚百姓之心” - 最后,作者恳请皇帝停止这些人的存在,并关心那些处境困难的弱势群体,以此来安抚民心。

译文及注释

  1. 又武昌的土地,确实危险又贫瘠,这不是作为都城的适宜之地,如果停泊船只就沉没漂浮,如果建房居住就陡峭危险,早晨的童谣说:“宁可喝建业的水,也不吃武昌的鱼,宁可在建业死,也不愿意在武昌住。”臣听说星辰变化是上天的警示,童谣之言出于天意,于是把安居与死亡相比,足以证明上天的意思,如同民众的心声一样。
  2. 臣听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三年的储备粮,那么这个国家就如同没有根基一样。而现在却没有一年的积蓄,这是臣下的责任。然而诸位大臣位居人上,俸禄延绵子孙,从未有过尽忠报国的气节,也没有挽救国家的良策。只是一味地追求个人的私利,来讨好君主,荼毒百姓,而不为国家着想。自从孙弘制造义兵以来,耕作已经荒废,所有的地方都没有新的收获。而分给一家父子不同的劳役,供给的食物日益增加,积蓄的财物日渐减少。民众有离散的怨恨,国家有枯萎的趋势,而这些都没有被关怀。民众的精力因穷困而耗尽,被迫卖儿卖女,税收不断增加,民众疲惫不堪,地方长官并没有隐藏这些弊端,甚至有监管官员,既不爱护人民,只致力于使用权势。地方官员四处骚扰,更加繁琐苛刻,民众承受两方面的痛苦,财力再次耗费,这就是无益而有害的做法。希望皇上能够停止这些人的存在。怜惜悲哀孤儿弱小,以此安定百姓的心。这样做就像鳖得以逃脱毒害的深渊,鸟兽得以摆脱罗网的枷锁,四方的百姓背负着重担来到这里。这样的话,人民可以得到保全,先王的国家也会继续存在。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经济的崩溃。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如“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以及“旦童谣”等,形象地传达了民众对于当前形势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文章的结构清晰,从历史背景到现实问题再到个人呼吁,层层深入,展现了一种历史的循环性和问题的延续性。通过这种方式,作者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也表达了对改变现状的期望和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