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皓常衔凯数犯颜忤旨,加何定谮构非—,既以重臣,难绳以法,又陆抗时为大将在疆场,故以计容忍。抗卒后,竟徙凯家于建安。或曰宝鼎元年十二月,凯与大司马丁奉、御史大夫丁固谋,因皓谒庙,欲废皓立孙休子。时左将军留平领兵先驱,故密语平,平拒而不许,誓以不泄,是以所图不果。太史郎陈苗奏皓久阴不雨,风气回逆,将有阴谋,皓深警惧云。

予连从荆、扬来者得凯所谏皓二十事,博问吴人,多云不闻凯有此表。又按其文殊甚切直,恐非皓之所能容忍也。或以为凯藏之箧笥,未敢宣行,病困,皓遣董朝省问欲言,因以付之。虚实难明,故不着于篇,然爱其指擿皓事,足为后戒,故抄列于《凯传》左云。

皓遣亲近赵钦口诏报凯前表曰:“孤动必遵先帝,有何不平?君所谏非也。又建业宫不利,故避之,而西宫室宇摧朽,须谋移都,何以不可徙乎?”凯上疏曰:“贸窃陛下执政以来,阴阳不调,五星失晷,职司不忠,奸党相扶,是陛下不遵先帝之所致。夫王者之兴,受之于天,修之由德,岂在宫乎?而陛下不咨之公辅,便盛意驱驰,六军流离悲惧,逆犯天地,天地以灾,童歌其谣。纵令陛下一身得安,百姓愁劳,何以用治?

诗句:

初,皓常衔凯数犯颜忤旨,加何定谮构非一,既以重臣,难绳以法,又陆抗时为大将在疆场,故以计容忍。

译文:

当初,孙皓常常记恨潘濬多次冒犯他的威严违背他的意愿。加上何定诬陷潘濬的陷害不止一件,既然他是重臣,难以用法律来制裁他。同时,陆抗当时是大将军在战场前线,所以孙皓也只好忍耐下来。

关键词解释:

  • 皓:这里指孙皓,即孙亮。
  • 犯颜忤旨:冒犯皇帝,违背皇帝的命令。
  • 何定:陆胤(169年-224年),字伯治,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大臣、将领。
  • 谮(zèn)构:诬告别人。
  • 重臣:重要的官员。
  • 疆场:战场。
  • 丁奉:孙权的孙子,陆逊的儿子,吴国将领。
  • 陈苗:三国时期吴国太史令,因上表揭露孙皓阴雨不调而受到牵连。
  • 董朝:孙权时期的官员,曾向孙皓呈递潘濬的奏疏。

赏析:
《三国志·吴书·潘浚陆凯传》记录了潘濬和陆凯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潘濬因直言进谏被孙皓记恨,加之何定的诬陷和陆抗的庇护,使得他的处境十分艰难。然而,孙皓的宽容最终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政治的混乱。这段历史反映了古代君主与重臣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政治斗争中的人性挣扎,对现代读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