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天下大归可见,天意所在,非吴复谁?此方之民,思为臣妾,延颈举踵,惟恐兵来之迟耳。若使圣恩少加信纳,当以河北承望王师,疑心赤实,天日是鉴。而光去经年,不闻咳唾,未审此意竟得达不?瞻望长叹,日月以几,鲁望高子,何足以喻!又臣今日见待稍薄,苍蝇之声,绵绵不绝,必受此祸,迟速事耳。臣私度陛下未垂明慰者,必以臣质贯穿仁义之道,不行若此之事,谓光所传,多虚少实,或谓比中有他消息,不知臣质构谗见疑,恐受大害也。且臣质着有罪之日,自当奔赴鼎镬,束身待罪,此盖人臣之宜也。今日无罪,横见谮毁,将有商鞅、白起之祸。寻惟事势,去亦直也。死而弗义,不去何为!乐毅之出,吴起之走,君子伤其不遇,未有非之者也。愿陛下推古况今,不疑怪于臣质也。又念人臣获罪,当如伍员奉己自效,不当绕幸因事为利。然今与古,厥势不同,南北悠远。江湖隔绝,自不举事,何得济免!是以忘志士之节,而思立功之义也之也。且臣质又以曹氏之嗣,非天命所在,政弱刑乱,柄夺于臣,诸将专威于外,各自为政,莫或同心,士卒衰耗,帑藏空虚,纲纪毁废,上下并昏,想前后数得降叛,具闻此问,兼弱攻昧,宜应天时,此实陛下进取之秋。是以区区敢献其计。今若内兵淮、泗,据有下邳,荆、扬二州,闻声响应,臣从河北席眷而南,形势一连,根牙永固。关西之兵系于所卫,青、徐二州不敢彻守,许,洛余兵众不满万,谁能来东与陛下争者?此城千载一会之期,可不深思而熟计乎!及臣所在,既自多马,加以羌、胡常以三四月中美草时,驱马来出,隐度今者,可得三千余匹。陛下出军,当投此时,多将骑士来就马耳。
这首诗是关于吴国的张昭(字子布,又名质)的自述。他描述了自己对于天下大归和天意的理解,以及他对当前形势的担忧。张昭认为天下的大归是可以预见的,而天意所在,非吴莫属。他希望皇帝能够给予他更多的信任和机会,让他能够为吴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译文:
以为天下大归可见,天意所在,非吴复谁?此方之民,思为臣妾,延颈举踵,惟恐兵来之迟耳。若使圣恩少加信纳,当以河北承望王师,疑心赤实,天日是鉴。而光去经年,不闻咳唾,未审此意竟得达不?瞻望长叹,日月以几,鲁望高子,何足以喻!又臣今日见待稍薄,苍蝇之声,绵绵不绝,必受此祸,迟速事耳。臣私度陛下未垂明慰者,必以臣质贯穿仁义之道,不行若此之事,谓光所传,多虚少实,或谓比中有他消息,不知臣质构谗见疑,恐受大害也。
赏析:
这是一篇充满忧虑和期待的诗歌。张昭首先表达了对天下大归的看法,他认为天下的大归是不可避免的,而天意所在,非吴莫属。这种看法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乐观态度。然而,他也表达了对当前形势的担忧。他认为吴国的士兵正在等待战争的到来,而如果皇帝能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机会,那么他们就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昭还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他表示,他希望能够在皇帝的支持下,为吴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当前形势的担忧。他认为,如果皇帝不能给予他更多的信任和机会,那么他可能会遭受到来自外部的威胁。
这篇诗歌展现了张昭对于国家、个人命运和当前形势的深刻思考。他既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乐观态度,也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担忧。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篇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