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皆先定所一二知。凡两军不能相究虚实,今此间实羸,易可克定,陛下举动,应者必多。上定洪业,使普天一统,下令臣质建非常之功,此乃天也。若不见纳,此亦天也。

愿陛下思之,不复多陈。“

其三曰:“昔远子舍袁就曹,规画计较,应见纳受,遂破袁军,以定曹业。向使曹氏不信子远,怀疑犹豫,不决于心,则今天下袁氏有也。愿陛下思之。间闻界上将阎浮、赵楫欲归大化,唱和不速,以取破亡。今臣款款,远授其命,若复怀疑,不时举动,令臣孤绝,受此厚祸,即恐天下雄夫烈士欲立功者,不敢复托命陛下矣,愿陛下思之。皇天后土,实闻其言。”此文既流行,而质已人为侍中矣。

二年,青州人隐蕃归吴。上书曰:臣闻纣为无道,微子先出。高祖宽明,陈平先入。

《三国志 · 吴书 · 是仪胡综传》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其中记载了孙权与是仪之间的一段对话和是仪所表达的政治理念。下面将逐条释义并附上赏析:

  1. 原文:“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此句说明了是仪的基本信息,包括他的名字、籍贯以及身份。是仪本姓“氏”,后因其郡相孔融的建议改为“是”。

  2. 译文:“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这句话直接翻译了上文的内容,保留了其原意,同时提供了更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3. 注释:“是仪”即胡综,字子羽:在这段对话中,胡综自称是仪。

  4. 赏析:通过改姓“是”来避免与孔融产生直接冲突。这种策略反映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圆滑和智慧。

  5. 原文:“初为县吏,后仕郡”:描述了胡综最初担任的是小官,之后逐步升至更高的职位。

  6. 译文:“初为县吏,后仕郡”:同样地,这句话传达了胡综从基层到高层的转变。

  7. 注释:这里的“县吏”指的是基层的小官,而“仕郡”则表示他逐渐被提拔至高级职位。

  8. 赏析:这不仅显示了胡综的能力,也反映了古代官场晋升的途径。

  9. 原文:“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描述了孔融如何嘲笑胡综,并最终使他改变了姓氏。

  10. 译文:“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这段话详细描绘了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揭示了孔融对胡综的不满及其影响力。

  11. 注释:“郡相”指的是太守或郡守一类的高官。

  12. 赏析:孔融的嘲笑不仅体现了他对胡综能力的质疑,还暗示了他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

  13. 原文:“不事家财,不受人施惠,房舍、财物足以给用”:描述了胡综的生活态度,他并不追求物质财富,而是注重精神生活。

  14. 译文:“不事家财,不受人施惠,房舍、财物足以给用”:这段话简洁地表达了胡综的经济观念和生活哲学。

  15. 注释:这里的“事家财”指的是积累财产,而“受人施惠”则是接受他人的馈赠。

  16. 赏析:这种生活态度反映了他的淡泊名利,以及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7. 原文:“邻里有建大宅者,孙权望见而问之”:描述了孙权对胡综所建大宅的关注。

  18. 译文:“邻里有建大宅者,孙权望见而问之”:这句话展现了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对民间情况的关心。

  19. 注释:“邻里”指的是附近居民,而“建大宅者”则指那些修建豪华住宅的人。

  20. 赏析:孙权的行为显示了他对于民生的关注,以及对于社会现状的敏锐观察。

  21. 原文:“问人是谁所建,左右曰:‘好像是是仪家’”:描述了孙权询问邻居关于大宅主人的信息。

  22. 译文:“问人是谁所建,左右曰:‘好像是是仪家’”:这一句话既传达了孙权的行为,也反映了他对于胡综身份的好奇。

  23. 注释:“左右”指的是周围的人们,而“好像是是仪家”则表明邻居们认为大宅的主人可能是是仪。

  24. 赏析:孙权的询问反映了他对胡综身份的好奇以及对民间事务的关注。

《三国志 · 吴书 · 是仪胡综传》不仅是一篇记载历史事件的文章,更蕴含了深刻的政治哲理和人物性格的分析。通过对是仪及其与孙权之间对话的解读,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