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数倍;以吴与蜀比古穴国,不能半之。然所以能敌之,但以操时兵众于今适尽,而后生者未悉长大,正是贼衰少未盛之时。加司马懿先诛王淩,续自陨毙,其子幼弱,而专彼大任,虽有智计之士,未得施用。当今伐之,是其厄会。圣人急于趋时,诚谓今日。若顺众人之情,怀偷安之计,以为长江之险可以传世;不论魏之终始,而以今日遂轻其后。此吾所以长叹息者也。自本以来,务在产育,今者贼民岁月繁滋,但以尚小,未可得用耳。

若复十数年后,其众必倍于今,而国家劲兵之地,皆已空尽,唯有此见众可以定事。

若不早用之,端坐使老,复十数年,略当损半,而见子弟数不足言。若贼众一倍,而我兵损半,虽复使伊、管图之,未可如何。今不达远虑者,必以此言为迂。夫祸难未至而豫忧虑,此固众人之所迂也。及于难至,然后顿颡,虽有智者,又不能图。此乃古今所病,非独一时。昔吴始以伍员为迂,故难至而不可救。刘景升不能虑十年之后,故无以治其子孙。今恪无具臣之才,而受大吴萧、霍之任,智与众同思不经远,若不及今日为国斥境,俯仰年老,而仇敌更强。欲刎颈谢责,宁有补邪?今闻众人或以百姓尚贫,欲务闲息,此不右其虑其大危而其小勤者也。昔汉祖幸已自有三秦之地,何不闭关守险以自娱乐,空出攻楚,身被创痍,介胄生虮虱,将士厌困苦,岂甘锋刃而忘安宁哉?虑于长久不得两存者耳!每览荆邯说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风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夙夜反侧,所虑如此,故聊疏愚言,以达二三君子之末。若一朝陨殁志画不立,贵令来世知我所忧,可思于后,“众皆以恪此论欲必为之辞,然莫敢复难。

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数倍;以吴与蜀比古穴国,不能半之。然所以能敌之,但以操时兵众于今适尽,而后生者未悉长大,正是贼衰少未盛之时。加司马懿先诛王淩,续自陨毙,其子幼弱,而专彼大任,虽有智计之士,未得施用。当今伐之,是其厄会。圣人急于趋时,诚谓今日。
【译文】:如果拿魏国来比喻古代的秦国,国土面积是秦国的几倍;将东吴和蜀国来比喻古代的小国,也不能说小到一半,但是能够战胜他们的原因仅是因为曹操当时的兵力已经耗尽,后来出生的人还没有全部长大,这正是敌人势力虚弱、未达到鼎盛时期,加上司马师首先杀了王凌,后来又自己病死,他的儿子年纪还小,却独自承担重大责任,即使有智谋的人才,也难以施展作用,现在攻打他们,正是他们遭遇祸害的机会。圣人急于追求时机,确实是指现在的形势。如果顺应众人的想法,抱有侥幸苟安的想法,以为长江险要可以传世,不考虑魏国政权的兴衰更替,而认为今天就可以轻率地对付它,这就是我常常长叹的原因。从本以来,一直务在生育,现在贼寇人民日益繁衍滋长,只是因为年龄小,还不能被利用罢了。如果再过十几年,他们的人数一定会增加到现在的几倍,而现在国家的精锐士兵都已经消耗殆尽,只能依靠这一支军队才能安定局势。
如果不及早利用这支军队,只是空坐在那里让士兵们老去,再过十几年,大概损失了一半左右,而剩下的年轻士兵数量不足言说。如果敌军的人数增加到原来的一倍,而我方的士兵损失一半,即使再请伊尹、管仲来策划,也无法挽回败局。现在不懂得远见卓识的人,一定把这些话当作迂腐。祸患灾难尚未来临就预先忧虑,这本来就是一般人所犯的错误。等到灾祸降临,然后才后悔莫及,即使是智慧超群的人,也无法挽回。这是古今都有的问题,不仅仅是一时的问题。从前吴国开始时认为伍员的看法太迂腐,所以灾难到来却无法挽救。刘景升没有考虑十年之后的情况,所以治理子孙后代无计可施。现在诸葛恪没有具备臣子的才能,却接受重任,他的才智与众人相同,却不考虑深远,如果不能及时为国家开疆拓土,年老体衰后,仇敌的力量反而更强。想要刎颈谢罪求得宽恕,难道能有所补偿吗?现在听说有些人认为百姓仍然贫穷,想暂且休养生息,这是不重视眼前的危险而只图小利的行为。过去汉高祖有幸已经拥有三秦之地,为什么不关闭边关,固守险要以自娱自乐,而是空出兵力攻打楚地,身受创伤,铠甲上生了虮虱,将士们厌倦了艰苦生活,难道甘愿忍受刀剑之苦而忘记和平安宁?这是考虑到长远不能两全其美啊!每当看到荆邯劝说公孙述采取进取策略的言论,近来风家叔父向朝廷表陈与贼寇争斗的计划时,未尝不感叹叹息。日夜不安,这样的忧虑,所以我姑且陈述自己的意见,以便表达给诸位君子听。如果一朝英名陨落志节不成立,希望后世的人知道我所担心的事,可以在以后想到这件事。
【赏析】:本文是诸葛亮对孙权临终嘱托的一种回应和总结。文中主要论述了当前国家所面临的形势以及如何应对这种情势的策略。文章首先指出魏国的领土比秦国多很多倍,东吴和蜀国的实力则远远不及魏国。但之所以能够战胜魏国,主要是由于魏国当时的兵力已经耗尽,后来出生的人还没有全部长大而已,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接着文章分析了当时孙权所面临的形势,孙权虽然拥有强大的军队,但由于年纪尚小,不能被充分利用。此外文章也分析了司马氏家族的权势和野心,暗示司马氏家族可能会对东吴造成威胁。因此作者主张应该趁此良机消灭曹魏,为东吴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文章也指出如果错失这个良机,将会给国家带来长期的隐患。文章最后通过回顾历史中的一些例子(如伍员、刘景升等)来强调当前形势的重要性及其紧迫性。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通过引用历史事实来支持观点,展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