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权薨。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于坐中诛之,乃发丧制服。与弟公安督融书曰:“今月十六日乙未,大行皇帝委弃万国,群下大小,莫不伤悼。至吾父子兄弟,井受殊恩,非徒凡庸之隶,是以悲恸,肝心圮裂。皇太子以丁酉践酋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吾身受顾命,辅相幼主,窃自揆度;才非博陆而受姬公负图之托,惧忝丞相辅汉之效;恐损先帝委付之明,是以忧惭惶惶,所虑万端。且民恶其上,动见瞻观,何时易哉?今以顽钝之姿,处保傅之位,艰多智寡,任重谋浅,谁为唇齿?近汉之世,燕、盖交遘,有上官之变,以身值此,何敢怡豫邪?又弟所在,与贼犬牙相错,当于今时整顿军具,率厉将士,警备过常,念出万死,无顾一生,以报朝廷,无忝尔先。又诸将备守各有境界,犹恐贼虏闻讳,恣睢寇窃。边邑诸曹,已别下约敕,所部督将,不得妄委所戍,径来奔赴。虽怀怆但不忍之心,公义夺私,伯禽服戎,若苟违戾,非徒小故。以亲正疏,古人明戒也。”

诗句

翌日,权薨。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

第二天,孙权去世了。诸葛弘素和孙恪不和,害怕被孙恪治理,保密孙权去世的消息,想要假传命令除掉孙恪。    

译文

第二天,即13日,孙权去世了。诸葛弘素和孙恪关系不好,害怕孙恪控制自己,所以保密了孙权去世的消息,打算通过假传的诏书来除掉孙恪。
”`

注释

  1. 翌日:第二天,即13日。
  2. 权薨:孙权去世。
  3. 弘素与恪不平:诸葛弘素和孙恪关系不好。
  4. 惧为恪所治:害怕被孙恪控制。
  5. 秘权死问:保密孙权去世的消息。
  6. 矫诏:假传皇帝的命令。
  7. 除(除去、除掉)恪:除掉孙恪。
  8. 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鲁肃将消息告诉孙恪,孙恪请求诸葛弘素商议事情。
  9. 坐中诛之:在宴会上将他杀死。
  10. 发丧制服:发布丧事,穿上丧服。
  11. 与弟公安督融书曰:给弟弟诸葛融写信说。
  12. 今月十六日乙未:本月16日是乙未日。
  13. 大行皇帝委弃万国:伟大的皇帝抛弃了整个国家。
  14. 群下大小:所有人,包括大小官员。
  15. 井受殊恩:共同接受特殊的恩惠。
  16. 非徒凡庸之隶:不仅仅是平庸的人。
  17. 悲恸肝心圮裂:悲痛到连肝都被撕裂了。
  18. 皇太子以丁酉践酋号:皇太子在丁酉日即位成为皇帝。
  19. 哀喜交并,不知所措:悲伤和喜悦交织在一起,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20. 吾身受顾命:我接受了顾命的责任。
  21. 辅相幼主:辅佐年轻的君主。
  22. 窃自揆度:私下评估自己的能力。
  23. 才非博陆而受姬公负图之托:我的才能并不出众,但受到了像周公一样背负重任的信任。
  24. 恐忝丞相辅汉之效:恐怕辜负了担任丞相辅助汉朝的功绩。
  25. 损先帝委付之明:损害了先帝交付的重任。
  26. 忧惭惶惶:忧虑和惭愧。
  27. 虑万端:考虑了很多问题。
  28. 民恶其上:人民厌恶他们的统治者。
  29. 动见瞻观:经常能看到他们。
  30. 何时易哉?: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呢?
  31. 以顽钝之姿,处保傅之位:用笨拙的样子,处在辅导太子的位置上。
  32. 艰多智寡任重谋浅:困难很多,智慧很少,责任重大,谋略不足。
  33. 谁为唇齿:谁是嘴唇上的牙齿?
  34. 有上官之变:发生了像上官那样的变化。
  35. 以身值此:自己身处这样的情况。
  36. 何敢怡豫邪?:怎么敢悠闲自在呢?
  37. 又弟所在,与贼犬牙相错:又考虑到自己的弟弟所在的地区,与敌军的牙齿交错。
  38. 当于今时整顿军具,率厉将士:应该在这个时候整顿军队的装备,激励将士们的士气。
  39. 警备过常:警戒超过常规。
  40. 念出万死:想到为了朝廷可以豁出性命。
  41. 无顾一生: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
  42. 以报朝廷:用来回报朝廷。
  43. 无忝尔先:不辜负你们先人的期望。
  44. 诸将备守各有境界:各位将领负责防守都有各自的领域。
  45. 犹恐贼虏闻讳,恣睢寇窃:恐怕敌人听到这个忌讳,肆无忌惮地侵扰我们的土地。
  46. 边邑诸曹:边疆地区的官吏们。
  47. 已别下约敕:已经下达了约定的命令。
  48. 所部督将,不得妄委所戍:部下的将领们,不得随意委托他们驻守的地方。
  49. 径来奔赴:直接前来奔逃。
  50. 虽怀怆但不忍之心:虽然感到悲伤,但不忍心这样做。
  51. 公义夺私:公义胜过私情。
  52. 伯禽服戎:伯禽学习军事。
  53. 若苟违戾:如果违背禁令。
  54. 非徒小故:不仅仅是小小的过失。
  55. 以亲正疏:通过亲近的人来纠正疏远的人。
  56. 古人明戒也:这是古人明确的警示。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孙权去世后,诸葛家族内部的矛盾冲突和对孙恪的恐惧心理,同时也反映了诸葛家族成员对于职责和忠诚的思考。通过对孙权去世的叙述以及对诸葛弘素和孙恪关系的描写,诗人展示了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家族内部的紧张关系。诗中提到的诸葛弘素对孙恪的处理方式,显示了他在面对政治压力时的选择和个人牺牲。此外,诗中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描述,如“公义夺私”,突出了他作为一名忠诚的臣子的形象。最后一句“以亲正疏”揭示了诗人对于如何平衡亲情与国家职责的思考,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家族责任与国家利益之间抉择的复杂心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