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已死之人,与土壤同域,凿掘斫刺,无所复加。愿圣朝稽则乾坤,怒不极旬,使其乡邑若故吏民收以士伍之服,惠以三寸之棺。昔项籍受殡葬之施,韩信获收敛之恩,斯则汉高发神明之誉也。惟陛下敦三皇之仁,垂哀矜之心,使国泽加于辜戮之骸,复受不已之恩,于以扬声遐方,沮劝天下,岂不弘哉!昔栾布矫命彭越,臣窃恨之,不先请主上,而专名以肆情,其得不诛,实为幸耳。今臣不敢章宣愚情以露天恩,谨伏手书,冒昧陈闻,乞圣朝哀察。“于是亮、峻听恪故吏敛葬,遂求之于石子冈。

始恪退军还,聂友知其将败。书与滕胤曰:“当人强盛,河山可拔,一朝羸缩,人情万端,言之悲叹。”恪诛后,孙峻忌友。欲以为郁林太守,友发病忧死。友字文悌,豫章人也。

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这是一段描述三国时期人物和事件的古文。下面将逐句进行翻译并附上注释:

  1. 诗句翻译:且已死之人,与土壤同域,凿掘斫刺,无所复加。
    译文:已经死去的人,与泥土同处一个区域,他们被掘起、砍削、刺杀,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再施加的刑罚了。

  2. 注释

  • “且”:暂且,表示暂时的情况。
  • “已死之人”:指去世的人。
  • “与土壤同域”:和泥土一起处于同一个地区。
  • “凿掘斫刺”:用凿子、斧头等工具进行挖掘、砍削。
  • “无所复加”:已经没有可以再加的刑罚了。
  1. 赏析: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对死亡和刑罚的态度,强调在死者面前,一切惩罚都应停止,以体现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2. 诗句翻译:愿圣朝稽则乾坤,怒不极旬,使其乡邑若故吏民收以士伍之服,惠以三寸之棺。
    译文:希望圣朝效仿天地法则,愤怒之情不会延续太久,使得他们的故乡如同过去官吏百姓一样,能够穿上士兵的服装,享受三寸厚的棺材。

  3. 注释

  • “愿”:希望。
  • “稽则乾坤”:遵循天地法则。
  • “怒不极旬”:愤怒之情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 “使其乡邑”:使他们的家乡。
  • “士伍之服”:士兵的服装。
  • “三寸之棺”:三寸厚的棺材。
  1.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与正义的渴望,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恢复和平,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死后哀荣的重视,希望通过厚葬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2. 诗句翻译:昔项籍受殡葬之施,韩信获收敛之恩,斯则汉高发神明之誉也。
    译文:从前项羽接受殡葬之礼,韩信获得安葬之恩,这就是汉高祖得到神明般的赞誉。

  3. 注释

  • “昔”:过去的某个时期。
  • “项籍”:即项羽。
  • “受殡葬之施”:受到殡葬的礼节。
  • “韩信获收敛之恩”:得到安葬的恩情。
  • “斯则”:这个就是。
  • “汉高”: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即汉高祖。
  • “发神明之誉”:得到神明般的赞誉。
  1.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对于生死观念的一种哲学思考,即生与死的尊严应该得到尊重。

  2. 诗句翻译:惟陛下敦三皇之仁,垂哀矜之心,使国泽加于辜戮之骸,复受不已之恩,于以扬声遐方,沮劝天下,岂不弘哉!
    译文:希望陛下继承三皇的仁爱,表现出哀怜同情之心,使得国家恩泽降临到那些遭受杀戮的人们身上,继续给予这些人们无尽的恩惠,以此扬名远播四方,激励天下,岂不是非常宏大的事业吗!

  3. 注释

  • “惟陛下”:希望陛下。
  • “敦”:继承。
  • “三皇之仁”:三皇时期的仁爱。
  • “垂哀矜之心”:表现出哀怜和同情之心。
  • “使国泽加于辜戮之骸”:使得国家的恩泽降临到遭受杀戮的人们身上。
  • “复受不已之恩”:继续给予这些人们的无尽恩惠。
  • “于以扬声遐方”:以此来扬名远方。
  • “沮劝天下”:鼓励和劝导天下的人。
  • “岂”:难道。
  • “弘哉”:伟大啊!
  1.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期望和赞美,希望皇帝能够继承三皇时期的仁爱精神,为遭受不幸的人们提供庇护和支持,以此来弘扬道德和教化社会。同时,诗人也希望皇帝能够鼓励和劝导天下,让更多的人受到感召和影响。这种思想和情感在当时是非常高尚的,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三国志 · 吴书 ·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中的诗句进行详细注解和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古文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