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达之所服,贵有或遗;穷之所接,贱而必寻。是以江汉之君,悲其坠屦;少原之妇,哭其亡簪。
臣闻触非其类,虽疾不应;感以其方,虽微则顺。是以商飙漂山,不兴盈尺之云;谷风乘条,必降弥天之润。故闇于治者,唱繁而和寡;审乎物者,力约而功峻。
臣闻烟出于火,非火之和;情生于性,非性之适。故火壮则烟微,性充则情约。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无伫立之迹。
臣闻适物之技,俯仰异用;应事之器,通塞异任。是以乌栖云而缴飞,鱼藏渊而网沉;贲鼓密而含响,朗笛疏而吐音。
臣闻理之所守,势所常夺;道之所闭,权所必开。是以生重于利,故据图无挥剑之痛;义重于身,故临川有投迹之哀。
臣闻图形于影,未尽纤丽之容;察火于灰,不睹洪赫之烈。是以问道存乎其人,观物必造其质。
诗句
- 演连珠四十九篇:描述诗人通过连续的诗歌创作,共有四十九篇作品。
- 注释:连珠,一种文体,特点是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四十九天,表示时间跨度。
- 臣闻达之所服,贵有或遗;穷之所接,贱而必寻:表明在富贵与贫穷之间,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有所变化。
- 注释:达,达到某种境界或高度。或遗,指有时候可以超越物质追求。穷,处于贫穷状态。贱而必寻,即使处于贫穷中也寻找着什么。
- 是以江汉之君,悲其坠屦;少原之妇,哭其亡簪:引用古代君王和普通女子的情感体验,来说明物质贫乏对人的影响。
- 注释:以……为例,说明……情况。江汉之君,指古时楚国的君主屈原。少原之妇,指古代贤良淑德的女子。悲,悲伤。
- 臣闻触非其类,虽疾不应;感以其方,虽微则顺:强调顺应自然法则的重要性。
- 注释:触,接触。非,违背。疾,疾病。应,回应。感,感应。方,方法或路径。顺,符合。
- 故商飙漂山,不兴盈尺之云;谷风乘条,必降弥天之润:比喻自然现象的变化无常,以及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 注释:飙,狂风。漂,吹起。不兴,没有产生。盈尺,很小的尺寸。乘,利用。降,带来。弥天之润,滋润天空,喻指自然的恩赐。
- 故闇于治者,唱繁而和寡;审乎物者,力约而功峻:指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的人往往表面繁华却缺乏实质成果,而真正了解事物本质的人则能事半功倍。
- 注释:闇于治者,治理不善的人。唱繁,表面繁荣。和寡,响应较少。审乎物者,深入了解事物的人。力约,力量节省。功峻,成就显著。
- 臣闻烟出于火,非火之和;情生于性,非性之适:比喻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不同。
- 注释:烟,由火产生的烟雾。和,和谐。情,情感。生,产生。性,本性。适,适合。
- 故火壮则烟微,性充则情约:说明火势强盛时烟雾会减少,性情充实时情感也会减少。
- 注释:壮,强大。微,微弱。充,充足。情约,情感简约。
- 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无伫立之迹:表达了殷纣王在殷商都城因奢侈而引起的悲哀和周武王在周朝首都因简朴而留下的足迹。
- 注释:殷墟,即殷朝的遗址。感物之悲,因物引发的悲伤。周京,指周朝的都城。伫立之迹,留下的痕迹。
- 臣闻适物之技,俯仰异用;应事之器,通塞异任:说明适应环境和应对事务的能力因情况的不同而变化。
- 注释:适物之技,适应环境的才能。俯仰异用,根据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技巧。应事之器,处理事务的工具和方法。通塞异任,运用的能力和责任各不相同。
- 是以乌栖云而缴飞,鱼藏渊而网沉:用鸟类栖于乌云之上和鱼儿潜入深渊的例子说明顺应环境的重要性。
- 注释:栖云而缴飞,鸟儿栖息在乌云上。网沉,捕鱼的网被深水淹没。
- 贲鼓密而含响,朗笛疏而吐音:通过音乐乐器的演奏方式来比喻做事的方法和态度。
- 注释:贲鼓,鼓面紧绷。密而含响,鼓声密集但声音含蓄。朗笛,笛声清晰明朗。疏而吐音,笛声流畅自如。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比喻和实例,探讨了人们在面对不同环境和情境时所采取的策略及行动方式的差异。诗中通过“适物之技”和“应事之器”等概念,阐述了适应环境和灵活应对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行为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是中华文学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