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音以比耳为美,色以悦目为欢。是以众听所倾,非假北里之操;万夫婉娈,非俟西子之颜。故圣人随世以擢佐,明主因时而命官。

臣闻出乎身者,非假物所隆;牵乎时者,非克己所勖。是以利尽万物,不能叡童昏之心;德表生民,不能救栖遑之辱。

臣闻动循定检,天有可察;应无常节,身或难照。是以望景揆日,盈数可期;抚臆论心,有时而谬。

臣闻倾耳求音,视优听苦;澄心徇物,形逸神劳。是以天殊其数,虽同方不能分其戚;理塞其通,则并质不能共其休。

臣闻遯世之士,非受匏瓜之性;幽居之女,非无怀春之情。是以名胜欲,故偶影之操矜;穷欲达,故凌霄之节厉。

臣闻听极于音,不慕钧天之乐;身足于荫,不假垂天之云。是以蒲密之黎,遗时雍之世;丰沛之士,忘桓拨之君。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音乐、人生、自然和道德的。作者通过音乐来比喻人的耳朵和心,通过自然来比喻人的本性和情感,通过道德来表达人的行为和思想。

“演连珠四十九篇”这句话可能是对作者作品数量的夸张。”演”字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演奏或者演绎,”连珠”则可能是指连续不断的演奏或者演讲。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作者的作品非常多,就像一串连着的珍珠一样。

接下来的四句是对音乐的赞美。作者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能打动人心,而颜色的美丽则在于它能使人感到愉悦。因此,无论听众如何倾倒于音乐,都不需要依赖那些来自北里的表演;无论多少人都是温柔可爱的,也无需等待西子的容颜。所以圣人会根据时代来提拔人才,明主会依据时间来任命官员。

然后是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反思。作者认为,从身上发出的事物并不是靠物质来实现的,而牵涉到时事的人也不能只依靠克制自己。因此,即使拥有所有的利益,也无法改变儿童或老人的无知之心;即使表露在生民之上,也无法挽回他们的栖身之苦。

接着是对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的思考。作者认为,行为应当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定,就像天空有可以观察的事物一样。但是,人们的行为有时也是难以被看见的。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天象来预测太阳的位置,但并不能确定它准确的数量;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臆断来谈论自己的内心,但有时也可能是错误的。

然后是对人的心理状态的探讨。作者认为,当我们倾听美妙的音乐时,我们可能会觉得痛苦;当我们用清澈的心灵去看待事物时,我们可能会感到疲惫。因此,即使我们有着同样的天赋,我们也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的忧虑;当道理堵塞了人们的通道时,即使是同质的人也不能完全分享他们的喜悦。

对隐居者的探讨。作者认为,隐居者并非天生就具有某种特性,而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欲望。因此,当人们追求名利时,他们会表现出一种矜持的态度;当人们想要摆脱名利时,他们会表现出一种坚决的态度。

这首诗通过音乐、自然、道德和人性等主题,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