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春风朝煦,萧艾蒙其温;秋霜宵坠,芝蕙被其凉。是以威以齐物为肃,德以普济为弘。
臣闻性之所期,贵贱同量;理之所极,卑高一归。是以准月禀水,不能加凉;晞日引火,不必增辉。
臣闻巧尽于器,习数则贯;道系于神,人亡则灭。是以轮匠肆目。不乏奚仲之妙;瞽叟清耳,而无伶伦之察。
臣闻绝节高唱,非凡耳所悲;肆义芳讯,非庸听所善。是以南荆有寡和之歌,东野有不释之辩。
臣闻寻烟染芬,熏息犹芳;征音录响,操终则绝。何则?垂于世者可继,止乎身者难结。是以玄晏之风恒存,动神之化已灭。
臣闻托暗藏形,不为巧密;倚智隐情,不足自匿。是以重光发藻,寻虚捕景;大人贞观,探心昭忒。
臣闻披云看霄,则天文清;澄风观水,则川流平。是以四族放而唐劭,二臣诛而楚宁。
演连珠四十九篇
臣闻春风朝煦,萧艾蒙其温;秋霜宵坠,芝蕙被其凉。是以威以齐物为肃,德以普济为弘。
臣闻性之所期,贵贱同量;理之所极,卑高一归。是以准月禀水,不能加凉;晞日引火,不必增辉。
臣闻巧尽于器,习数则贯;道系于神,人亡则灭。是以轮匠肆目。不乏奚仲之妙;瞽叟清耳,而无伶伦之察。
臣闻绝节高唱,非凡耳所悲;肆义芳讯,非庸听所善。是以南荆有寡和之歌,东野有不释之辩。
臣闻寻烟染芬,熏息犹芳;征音录响,操终则绝。何则?垂于世者可继,止乎身者难结。是以玄晏之风恒存,动神之化已灭。
臣闻托暗藏形,不为巧密;倚智隐情,不足自匿。是以重光发藻,寻虚捕景;大人贞观,探心昭忒。
臣闻披云看霄,则天文清;澄风观水,则川流平。是以四族放而唐劭,二臣诛而楚宁。
注释及赏析:
- 演连珠四十九篇
- 注释: 表演连续的四十九天的文章或诗歌。
- 赏析: “演连珠”可能指的是一系列连贯的诗文或文章,通过连珠的形式进行展现,每一部分紧密相联,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或艺术表达,体现了一种对内容连贯性和完整性的追求。
- 臣闻春风朝煦,萧艾蒙其温;秋霜宵坠,芝蕙被其凉。
- 注释: 臣听说春天的温暖使萧艾也感到舒适,秋天的凉爽也让灵芝和蕙草感到惬意。
- 赏析: 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描绘不同季节带来的不同感受。春天的温和让萧艾等植物感受到生机与生长的喜悦,而秋天的清爽又让人联想到收获与成熟的宁静。这种对比不仅生动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变化,也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循环和四季更迭的感悟。
- 是以威以齐物为肃,德以普济为弘。
- 注释: 这是因为威严可以用来统一万物,德行可以用来普遍救济。
- 赏析: 这句诗强调了威严和德行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威严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使人人遵守规则;德行则能够体现社会的公正与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
- 臣闻性之所期,贵贱同量;理之所极,卑高一归。
- 注释: 根据本性的要求,不论贵贱都应一视同仁;道理的归宿则是从低到高的统一。
- 赏析: “性之所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平等观念,主张无论出身如何,都应该受到相同的尊重和待遇。“理之所极”则强调了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的秩序观,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达到一个平衡和谐的状态。
- 是以准月禀水,不能加凉;晞日引火,不必增辉。
- 注释: 因此月亮的光芒并不能使水面变得更凉,太阳的光芒也不能使火焰更加明亮。
- 赏析: 这句话通过对月光和阳光的描述,比喻了力量有限和过度使用的后果。月亮虽能带来清凉,但过度依赖它会使环境变得更加炎热;太阳的光芒虽然炽热明亮,但过度使用也会使其失去应有的价值。这反映了适度原则的重要性,即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适度,避免过度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 臣闻巧尽于器,习数则贯;道系于神,人亡则灭。
- 注释: 巧夺天工的作品都源于工具,熟悉数字就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道则存在于精神层面,失去了人就会消失。
-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工具是创造精美作品的基础,而数字则是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真正的道则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一旦失去人的存在,这种道也会随之消失。这反映了物质与精神、工具与智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
- 臣闻绝节高唱,非凡耳所悲;肆义芳讯,非庸听所善。
- 注释: 臣听说那些坚持原则并大声疾呼的人并不会引起普通人的悲伤;而公开宣扬正义的人并不会引起平庸听众的赞赏。
- 赏析: 这句话探讨了不同群体的反应和接受度问题。坚持原则并大声疾呼的人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和不满,因为他们的行为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期望。而公开宣扬正义的人可能会得到一些志同道合者的支持和赞赏,因为他们的行为符合道德和公平的原则。这反映了不同群体之间在价值观、利益和反应上的差异性。
- 南荆有寡和之歌,东野有不释之辩。
- 注释: 南方有《寡和之歌》流传,东方有《不释之辩》。
- 赏析: 这句话列举了南方和东方的不同歌曲及其特点。南方的歌曲可能更多地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特色和情感表达,而东方的辩论则更加注重逻辑严密和论证充分。这些歌曲和辩论反映了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也展示了人们在艺术创作和思维表达上的差异性。
- 臣闻寻烟染芬,熏息犹芳;征音录响,操终则绝。
- 注释: 就像烟雾弥漫着芳香,吸入后仍留有余味;声音传播很远,即使演奏结束也会留下回响。
- 赏析: 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方式描述了音乐的魅力。烟雾弥漫时,人们会闻到芬芳的香气,即使离开之后,那香味也会留在空气中;同样地,音乐的声音传播得很远,即使演奏结束时,那声音仍然留在人们的心中。这种魅力让人们陶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这不仅赞美了音乐的艺术魅力,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 何则?垂于世者可继,止乎身者难结。
- 注释: 为什么呢?能够传承后世的事物是可以继续的,只有局限在个人身上的事物是难以长久的。
- 赏析: 这里的“垂于世者可继”,指的是那些能够超越个体限制、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事物或理念。它们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传承下去,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而“止乎身者难结”则是指那些只局限于个人或某个小范围的事物或想法往往难以持久。因为它们受到个人情绪、经历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很容易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或改变。因此,要实现长久的影响和传承,需要具备普遍性和适应性。
- 是以玄晏之风恒存,动神之化已灭。
- 注释: 因此清明宁静的风气始终存在,而引发人们心灵波动的神秘现象已经消失。
-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玄晏之风”的持久性和“动神之化”的消逝。在中华文化中,“玄晏之风”通常指的是清新、宁静、和谐的社会风气,它代表着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人们内心的平静与安详。而“动神之化”则是指那些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深处、引发强烈情感波动的现象或事件。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因此,为了保持清醒头脑和稳定心态,我们需要努力培育“玄晏之风”并将“动神之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安宁与和谐发展。
- 臣闻托暗藏形,不为巧密;倚智隐情,不足自匿。
- 注释: 臣听说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不被他人发现才是真正的巧妙;依靠机智去掩饰自己的感情也不足以掩饰真实自我。
- 赏析: 这句话揭示了人性中的两种基本态度:一是追求真实自我的表现(托暗藏形),二是利用智慧来掩盖自己真实情感的需求(倚智隐情)。这两种态度都是人类行为和社会交往中常见的现象。前者可能源于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和追求真实、坦诚的品质,后者则可能出于自我保护、避免冲突或误解的目的。然而,无论是哪种态度,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关系。
- 是以重光发藻,寻虚捕景;大人贞观,探心昭忒。
- 注释: 因此重光照耀着藻饰之美,寻找虚幻的景象;大人治理国家如同明镜高悬,洞察内心揭示真相。
- 赏析: 这句话通过对“重光”、“藻饰”等意象的描述来赞美治理国家的贤明之人。“重光”象征着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品质;“藻饰”则代表着繁复华丽的外表和形式。在这里,诗人将两者结合起来赞美那些既能关注国家大事又能注重个人修养的人。他们能够用智慧和勇气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