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其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其三】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其四】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其五】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翻译:

1 骑马时不拉缰绳,反而折断柳枝。

  1. 坐下吹奏长笛,愁绪让人心伤。
  2. 心中忧愁无法排解,愿化作马鞭。
  3. 出入之时系在主人手臂上,坐在主人膝边。
  4. 放开马让它奔跑在两泉之泽,忘记自己没有连羁。
  5. 担着鞍子追赶着马儿跑,却见不到真正的马骑。
  6. 远望孟津河,杨柳依依婆娑。
  7. 我是匈奴人,听不懂汉朝的歌谣。
  8. 健儿需要快马,快马需要健儿。
  9. 在黄尘中跋山涉水,然后才能分出雄雌。

注释:

  • 折杨柳歌辞:这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通过描绘送别的情景来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不舍。
  • 上马不捉鞭:骑马时不拉缰绳,表示对即将离别之人的不舍和留恋。
  • 反折杨柳枝:反其道而行之,即不拉缰绳而是折断柳枝,象征着离别时的无奈和悲凉。
  • 蹀座吹长笛:坐着吹奏长笛,形容心情愁闷,无法自拔。
  • 愁杀行客儿:使得行客(旅人)感到极度的忧愁,行客通常指旅途中的行人。
  • 腹中愁不乐:内心充满了忧愁,无法快乐起来。
  • 愿作郎马鞭:愿意化身为马鞭,用来驱赶马儿前进。这里的“郎”可能指代离别的情人或朋友。
  • 出入擐郎臂:进出时将马的手臂系上马鞭,形象地表达了对离别之人的依恋之情。
  • 蹀座郎膝边:坐在一旁让马靠近自己的膝盖,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情感。
  • 放马两泉泽:放马到两泉之泽自由奔跑,象征摆脱束缚,追求自由。
  • 忘不著连羁:忘记了作为奴隶的身份,不再受束缚。
  • 担鞍逐马走:背着鞍子追随着马儿奔跑,展现了勇往直前的决心。
  • 何见得马骑:如何能够见到真正的马匹骑行,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 遥看孟津河:远远地看到孟津河的杨柳依依,增添了几分离愁别绪。
  • 我是虏家儿:我虽然是汉族人,但出身于匈奴,无法理解汉族的习俗和文化。
  • 不解汉儿歌:不理解汉族的传统歌曲,反映了异乡人的孤独和困惑。
  • 健儿须快马:健壮的人需要一匹快马,强调了速度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 快马须健儿:快马也需要健壮的骑手,体现了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 跸跋黄尘下:在尘土飞扬的环境中前行,形象地描绘了旅途的艰辛。
  • 然后别雄雌:然后在这片黄沙之地分出胜负,暗示了最终的胜利属于勇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送别情景的描绘,展现了离别时的种种情感纠葛和心理变化。首句“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表现出了对即将离开的人的不舍,另一方面则传达了坚定的决心。诗中多次出现的“折”、“反”等字眼,都增强了这种对比的效果,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感人。另外,诗中的意境也较为深远,如“远看孟津河”和“我是虏家儿”,分别从视觉和身份的角度描绘了离别的环境和个人的处境,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