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赋。”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途,实相枝干。刘向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
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结言?韵,词自己作。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皋、朔已下,品物毕图。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
诗句:
- 文心雕龙·诠赋
- 诗有六义,
- 其二曰赋。
- 赋者,铺也,
-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译文:
- 《文心雕龙》是一本关于文学创作的专著,它提出了“六义”说,其中“二曰赋”。在古代,“赋”是一种文体,指的是铺陈辞藻和文字来表达情感和志趣。这种文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邵公的称赞:“公卿献诗、师箴赋。”传说中,“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说明诗歌和赋的写作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地位。而“诗序”则与“传”相同,而“传说则异体”,即它们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
-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这句话表明了“赋”是在诗歌六种艺术表现手段中的一种,强调了它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里解释了“赋”的定义,即通过铺陈辞藻和文字来表达情感和志趣。这体现了“赋”的特点,即注重描写和表现。
- “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赋’。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这句引自古籍,说明了“赋”在古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赋”的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才能和素质。
- “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途,实相枝干。”:这句话指出了古代对“赋”的定义和解释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致的。这也反映了古代学者对“赋”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 “刘向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这是对汉代文人对“赋”的评价和看法的总结。他们普遍认为“赋”是对古人作品的模仿和继承,同时也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 “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结言?韵,词自己作。虽合赋体,明而未融。”:这句话描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创作的“赋”的特点。郑庄和士蔿的“赋”虽然都属于“赋”的范畴,但他们的作品中仍保留着一些个人特色。这说明“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
- “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这里的“灵均”指的是屈原,他的作品《楚辞》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美学风格,为后世的“赋”发展奠定了基础。
-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这句话明确了“赋”的发展受到了古代诗人的影响,特别是屈原的作品。同时,也指出了“赋”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 “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这句话总结了整个古代“赋”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赋”的形式到后来各种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诗人”的启示和影响。同时,它也揭示了“赋”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