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夫颂惟典懿,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虽纤巧曲致,与情而变,其大体所底,如斯而已。
赞者,明也,助也。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扬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故汉置鸿胪,以唱言为赞,即古之遗语也。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及迁《史》固《书》,托赞褒贬,约文以总录,颂体以论辞;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而仲治《流别》,谬称为述,失之远矣。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义兼美恶,亦犹颂之变耳。
然本其为义,事在奖叹,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必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词。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此其体也。发源虽远,而致用盖寡,大抵所归,其颂家之细条乎!
【诗】文心雕龙 · 颂赞
原夫颂唯典懿,辞必清铄。此句表明颂的特点是典雅而崇高,言辞必须清新流畅。“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意指颂的描绘方式类似赋,但并不过分华丽繁复。“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说明颂的态度要恭敬谨慎,不同于一般的告诫。“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则形容颂在表达时既有铺张又有内涵。尽管颂可能包含一些精巧细腻之处,但其总体风格是简约明了的。
赞者,明也,助也。这句解释了赞的性质,即明确、辅助作用。“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说明古代祭祀时,乐正会多次进行赞美,起到引领的作用。“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进一步说明了赞在各种场合中的使用,包括对大禹和巫咸的赞颂。“并扬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表示这种赞美通过语言的扬声和叹息来辅助叙述或表达情感。
故汉置鸿胪,以唱言为赞,即古之遗语也。这句话说明了汉朝时期设置“鸿胪”这一官职,其职责之一就是进行赞美。“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讲述了司马相如开始用文章来赞美荆轲的行为。“及迁《史》固《书》,托赞褒贬,约文以总录,颂体以论辞;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指出司马迁在编写史书时,采用赞美或批评的方式进行记录,同时在传记之后进行评论,这些评论同样属于颂的形式。“而仲治《流别》,谬称为述,失之远矣。”批评了某些学者将“流别”误解为“述”,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然本其为义,事在奖叹,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必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词。这句话概括了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简短而精炼,通常用四个字的短句来表达思想,并且通过重复的韵律来加强效果。“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此其体也。”强调了诗歌应该简洁地传达情感,使读者容易理解。
发源虽远,而致用盖寡,大抵所归,其颂家之细条乎!虽然颂的起源很遥远,但其实际运用并不多,大多数情况都是在赞美方面的细节探讨。
赏析:这首诗讨论了颂和赞两种文体的特征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颂被描述为典雅而庄重,主要用来赞美高尚的道德行为和历史成就。赞则被定义为明确而辅助的,用于辅助叙事或表达情感。诗中还提到了汉代对这两种文体的重视以及它们在实际历史记载中的应用。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示了颂和赞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艺术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