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定位,祀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报兴焉!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
昔伊耆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之词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是以“庶物咸生”,陈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夙兴夜处”,言于礻付庙之祝;“多福无疆”,布于少牢之馈;宜社类祃,莫不有文:所以寅虔于神祇,严恭于宗庙也。
自春秋以下,黩祀谄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至于张老贺室,致祷于歌哭之美。蒯聩临战,获祐于筋骨之请:虽造次颠沛,必于祝矣。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者也。汉之群祀,肃其百礼,既总硕儒之义,亦参方士之术。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侲子驱疫,同乎越巫之祝:礼失之渐也。
这首诗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礼仪和祝辞。
我们来逐句翻译这首诗:天地定位,祀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报兴焉!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
昔伊耆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之词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是以“庶物咸生”,陈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夙兴夜处”,言于礻付庙之祝;“多福无疆”,布于少牢之馈;宜社类祃,莫不有文:所以寅虔于神祇,严恭于宗庙也。
自春秋以下,黩祀谄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至于张老贺室,致祷于歌哭之美。蒯聩临战,获祐于筋骨之请:虽造次颠沛,必于祝矣。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者也。汉之群祀,肃其百礼,既总硕儒之义,亦参方士之术。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侲子驱疫,同乎越巫之祝:礼失之渐也。
我们对这首诗进行逐句注释:
天地定位,祀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报兴焉!
注释:天地被确定下来,各种神灵都被祭祀完毕。六宗(古代神话中的六个神灵)已经祭拜,三个方向都秩序井然。甘霖和和风使得黍稷生长,百姓仰望着它,美好的回报因此而兴盛。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
注释:牺牲和祭品非常香醇,这源于对道德的尊重。祝史向神明传达诚信和善意的文字和言辞,这是依靠文学修辞来完成的。昔伊耆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
注释:古代的神祇伊耆开始使用蜡祭仪式祭祀八种神灵。他的话是:“土地回到它的原野,水源回到它的深渊,昆虫不再活动,草木归还它们的家园。”这就是上古时期祝文的样子。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
注释:舜的祭祀田地中说:“拿起这个农具,耕种那片土地,四海之内都有丰收。”表达了为民谋利的心愿。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之词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注释:到了商朝末期,君主的圣洁和敬意达到了极致。他用黑牛向天空祈求宽恕,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郊祀和祈雨的词句。用素车载载祈祷干旱,用六个方面自责自己是否做到了应该做的事情。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是以“庶物咸生”,陈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夙兴夜处”,言于礻付庙之祝;“多福无疆”,布于少牢之馈;宜社类祃,莫不有文:所以寅虔于神祇,严恭于宗庙也。
注释:到周朝时,大祝掌管六种祭祀的祝辞。因此“万物都能生长”,这些祝辞被陈列在天地之间的祭祀场地上;“庄严隆重的仪式”,唱诵在迎接太阳的时候;“早起晚睡”,在神庙中说话;“无尽的幸福”,布施在祭祀用的猪牛羊身上;适宜的社团、类祭、祃祭等,没有不用文章来表达的:这样虔诚地对待神明,庄重地对待宗庙。自春秋以下,黩祀谄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至于张老贺室,致祷于歌哭之美。
注释:从春秋以来,滥用祭祀和献媚的仪式,祝辞和钱币等文字,没有不献给神灵的。到了张老和贺室时,他们把祷告集中在歌舞表演上。蒯聩临战,获祐于筋骨之请:虽造次颠沛,必于祝矣。
注释:蒯聩在战斗中获得了身体的保护力量(指筋力),即使是在最仓促和混乱的情况下,他也必定会向神灵祈祷的。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者也。
注释:《楚辞·招魂》可以说是祝辞的华丽组合。汉之群祀,肃其百礼,既总硕儒之义,亦参方士之术。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侲子驱疫,同乎越巫之祝:礼失之渐也。
注释:汉代的众多祭祀活动,使各种礼节得到了严格的遵循。既包括了儒家的经典思想,也包括了方士的法术。因此秘密地改变过去的祭祀方式,与成汤时期有所不同。像越巫一样驱赶疫鬼,这与《楚辞·招魂》中描述的类似。这种礼节的变化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偏离了传统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