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其次立言。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昔风后、力牧、伊尹,咸其流也。篇述者,盖上古遗语,而战代所记者也。至鬻熊知道,而文王谘询,馀文遗事,录为《鬻子》。子目肇始,莫先于兹。及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爰序道德,以冠百氏。然则鬻惟文友,李实孔师,圣贤并世,而经子异流矣。
逮及七国力政,俊乂蜂起。孟轲膺儒以磬折,庄周述道以翱翔。墨翟执俭确之教,尹文课名实之符,野老治国于地利,驺子养政于天文,申商刀锯以制理,鬼谷唇吻以策勋,尸佼兼总于杂术,青史曲缀于街谈。承流而枝附者,不可胜算,并飞辩以驰术,餍禄而馀荣矣。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其次立言。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
注释:诸子是研究道德和学问的书籍。在最高的层面上是建立德行,其次是阐述道理。百姓聚在一起却无法显现出自己的才智和品德,君子处在社会中却急切希望自己的名德能够显赫。只有那些特别有才华的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会写出光辉灿烂的文章,使自己的姓名和事迹流传于天地之间。
昔风后、力牧、伊尹,咸其流也。
注释:过去黄帝时期有三位贤人,分别是风后、力牧和伊尹,这些人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篇述者,盖上古遗语,而战代所记者也。
注释:讲述的内容都是关于上古时期的传说,而这些传说又是在战国时期被记录下来的。
至于鬻熊知道,而文王谘询,馀文遗事,录为《鬻子》。子目肇始,莫先于兹。
注释:到了鬻熊明白礼法,周文王向他请教,将他的言行记载下来,并命名为《鬻子》,这应该是“子目”的起源,也是最早的一部著作。
及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爰序道德,以冠百氏。
注释:后来老子懂得礼仪,孔子去拜访他,于是开始整理道德,使各种学说都有了归属。
然则鬻惟文友,李实孔师,圣贤并世,而经子异流矣。
注释:因此,鬻子与孔子既是好朋友,又是老师,他们同为圣人。但是,经书和子书却是两个不同的流派。
逮及七国力政,俊乂蜂起。
注释:随着战国时期的七国纷争,许多杰出的人才纷纷涌现。
孟轲膺儒以磬折,庄周述道以翱翔。墨翟执俭确之教,尹文课名实之符,野老治国于地利,驺子养政于天文,申商刀锯以制理,鬼谷唇吻以策勋,尸佼兼总于杂术,青史曲缀于街谈。承流而枝附者,不可胜算,并飞辩以驰术,餍禄而馀荣矣。
注释:孟轲以儒家思想而备受挫折,庄子阐述道家之道而自由自在,墨子坚守节俭的教义,尹文讲究名实相符的原则,农家学者关注农业的地理知识,邹衍致力于天文历法的研究,韩非子使用刑法来治理国家,鬼谷子擅长用口才谋略功名,尸佼广泛涉猎百家之说,司马迁在街头巷尾记录历史。追随这些学派的人们不计其数,大家都运用自己的才能和技艺,追求名利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