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两记则失于复重,偏举则病于不周,此又铨配之未易也。故张衡摘史班之舛滥,傅玄讥《后汉》之尤烦,皆此类也。

若夫追述远代,代远多伪。公羊高云“传闻异辞”,荀况称“录远详近”,盖文疑则阙,贵信史也。然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至于记编同时,时同多诡,虽定、哀微辞,而世情利害。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嗤埋,吹霜煦露,寒暑笔端,此又同时之枉,可为叹息者也!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素心乎!

《文心雕龙·史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的一部经典著作,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各种问题以及历史文献的编纂方法。下面我将逐句解读这首诗,并对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注释,最后附上我的赏析。

诗句:

  • 然而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

译文:
编年体和纪传体成为史书的典范,按照时间顺序来记述事件,文章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依据事实来撰写。由于时间久远,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观点就很难得到详尽的记录,事情累积过多则起止容易变得模糊,这是总括历史事实的困难之处。有时候同一事件被多人分条叙述,如果两篇文章都涉及这个事件,就会显得重复;如果只强调某一方面,又可能会漏掉其他方面的内容。这就是如何合理分配材料的难题。所以张衡指责《史记》中的错误和纰漏,傅玄批评《后汉书》过于繁琐,都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

诗词注释:

  1. 然纪传为式: 此句意为“编年体和纪传体成为史书的典范”。
  2. 按实而书: 意为“依照实际情况来记载”。
  3. 岁远则同异难密: 意思是随着历史的久远,相同与不同的观点就难以详细地记录下来。
  4. 事积则起讫易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起始和结束就容易变得模糊不清。
  5. 总会之为难也: 总结历史事实是非常困难的。
  6. 或有同归一事: 有时一个事件会被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记述。
  7. 两记则失于复重: 如果两篇文章都涉及同一个事件,就可能会造成内容的重复。
  8. 偏举则病于不周: 只强调某一方面,则会忽略其他方面。
  9. 此乃铨配之未易也: 这是合理安排材料的难度所在。
  10. 追述远代: 指对遥远时代的追溯。
  11. 代远多伪: 遥远的时代有很多虚假的东西。
  12. 荀况称录远详近: 荀况认为应该注重记录远方的历史,而对近处的历史则应详细记载,以避免因距离遥远而无法了解其真实情况的缺陷。
  13. 俗皆爱奇: 世俗之人都喜欢奇异、奇特的事情。
  14. 贵信史: 重视可信的历史资料。
  15. 传闻而伟其事: 用夸张的方式来描绘事实。
  16. 录远而详其迹: 记录遥远的事情以详细描述它的痕迹。
  17. 弃同即异: 摒弃相同的看法,追求不同的观点。
  18. 穿凿傍说: 故意曲解或牵强附会的说法。
  19. 旧史所无: 旧史书中没有提及的内容。
  20. 余书则传: 我的书中会传播这样的内容。
  21. 讹滥之本源: 错误和混乱的根本原因。
  22. 述远之巨蠹: 对远古时期的歪曲和夸大。
  23. 时同多诡: 同时期的事件往往有不同的看法。
  24. 定、哀微辞: 指的是《左传》中的《定公》、《哀公》二篇。
  25. 世情利害: 世间的人情世故和利害关系。
  26. 勋荣之家: 功勋荣耀的家庭。
  27. 庸夫而尽饰: 平庸的人也会刻意装饰自己。
  28. 迍败之士: 遭遇挫败的人。
  29. 令德而嗤埋: 道德高尚的人却遭到嘲笑和诽谤。
  30. 吹霜煦露: 形容冬日里寒冷的气息(这里可能指寒风)。
  31. 寒暑笔端: 比喻写作时的心情或态度(这里可能指冬天)。
  32. 素心乎: 只有纯真的心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编撰史书时遇到的一些挑战,包括如何处理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如何在众多观点中选择、以及如何避免因年代久远而导致的历史记载出现误差等问题。作者通过对古代史书的批判,强调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以及对史料真实性的追求。诗中还提到了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后世被过分夸大或误解的情况,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复杂情感和认知差异。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真实面貌追求的执着和对传统历史书写方式的反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