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六韬》二论,后人追题乎!

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转师,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八名区分,一揆宗论。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是以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不韦《春秋》,六论昭列。至石渠论艺,白虎通讲,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及班彪《王命》,严尤《三将》,敷述昭情,善入史体。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无》,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论之英也。至如李康《运命》,同《论衡》而过之;陆机《辨亡》,效《过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以下是《文心雕龙·论说》的逐句释义和对应的译文:

  1. 原文:“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
  • 注释:圣哲的教诲称为“经”,解释或论述经典的著作称为“论”。
  • 译文:圣人和学者们共同遵循的教导被称为“经”,而解释和阐述这些教义的书籍被称为“论”。
  1. 原文:“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
  • 注释:这里的“伦”意味着条理或顺序。
  • 译文:论述者,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如果这种逻辑关系没有差错,那么圣人的意图就不会被颠覆。
  1. 原文:“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
  • 注释:孔子的微妙之言被学生们记录并传播,因此后人将这些记录命名为《论语》。从此,各种理论书籍开始有了名称。
  • 译文:从前,孔子的一些精辟言论被学生们记录并流传下来,所以后人将这种记录命名为《论语》。从那时起,各种理论书籍开始有了名称。
  1. 原文:“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
  • 注释:在《论语》之前,“经”这个词没有被用来表示“论”。
  • 译文:直到《论语》之前,所有的经典著作都没有用“论”这个词来表示。
  1. 原文:“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
  • 注释:详细观察论述文体,可以发现有多种形式:描述政治则与议论书接近,解释经典则与注解结合,辨析历史则与评论同行,评述文章则与序言一起记录。
  • 译文:仔细研究论述文体,可以发现有多种形式:描述政治则与议论书相近,解释经典则与注解结合,辨析历史则与评论同行,评述文章则与序言一起记录。
  1. 原文:“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转师,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八名区分,一揆宗论。”
  • 注释:在论述中,应该有适当的言语表达(议)、简洁明了的话语(说)、传授知识(传)、解答问题(注)、明确意义(赞)、公正合理的分析(评)、安排事务的顺序(序)、引用言辞以辅助说明(引)。这八个术语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类型,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论述体系。
  • 译文:因此,在论述中应该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的话语,传授知识,解答问题,明确意义,公正合理的分析,安排事务的顺序,引用言辞以辅助说明。这八个术语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类型,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论述体系。
  1. 原文:“是故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不韦《春秋》,六论昭列。至石渠论艺,白虎通讲,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
  • 注释:庄子的《齐物论》以“论”为书名,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六篇关于历史的讨论文章。到石渠阁上讨论艺术,白虎观讨论儒家经学,都是论述家的经典之作。
  • 译文:因此,庄子的《齐物论》以“论”为书名,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六篇关于历史的讨论文章。到石渠阁上讨论艺术,白虎观讨论儒家经学,都是论述家的经典之作。
  1. 原文:“及班彪《王命》,严尤《三将》,敷述昭情,善入史体。”
  • 注释:班彪的《王命论》和严尤的《三将表》都善于表达并揭示事情的本质,这体现了优秀的史书写作风格。
  • 译文:到了班彪的《王命论》和严尤的《三将表》都善于表达并揭示事情的本质,这说明了优秀的史书写作风格。
  1. 原文:“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
  • 注释:魏国在早期成为霸主时,法律制度综合了名法。傅嘏和王粲都擅长运用逻辑推理。
  • 译文:魏国在早期成为霸主时,法律制度综合了名法。傅嘏和王粲都擅长运用逻辑推理。
  1. 原文:“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
  • 注释:一直到正始年间,大家都致力于遵守经典;何晏等人开始大量探讨玄学。
  • 译文:一直到正始年间,大家都致力于遵守经典;何晏等人开始大量探讨玄学。
  1. 原文:“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
  • 注释:这时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和孔子都在仕途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 译文:这时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和孔子都在仕途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 原文:“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无》,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论之英也。”
  • 注释:详细考察兰石的《才性》,张仲宣的《去伐》,王叔夜的《辨声》,太初的《本无》,司马辅嗣的《两例》,平叔的《二论》,这些人都是独立思考,见解新颖,文笔犀利,这些都是优秀的辩论者。
  • 译文:详细考察兰石的《才性》,张仲宣的《去伐》,王叔夜的《辨声》,太初的《本无》,司马辅嗣的《两例》,平叔的《二论》,这些人都是独立思考,见解新颖,文笔犀利,这些都是优秀的辩论者。

《文心雕龙·论说》通过深入剖析论述文体的发展及其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独特魅力。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分析,揭示了论述文体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过程,以及它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