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章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至于诗颂大体,以四言为正,唯《祈父》《肇禋》,以二言为句。寻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见于周代,《行露》之章是也。六言七言,杂出《诗》、《骚》;两体之篇,成于西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

若乃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贾谊、枚乘,两韵辄易;刘歆、桓谭,百句不迁;亦各有其志也。昔魏武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代。陆云亦称“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观彼制韵,志同枚、贾。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妙才激扬,虽触思利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无咎。

诗句

若夫章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    

译文

至于诗歌和颂辞的一般结构,以四言为主,只有《祈父》《肇禋》等诗作用二言作为句子。探究二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世时期,《竹弹》之谣就是一个例子;三言起源于虞朝,《元首》之诗是例子;四言在夏代广泛使用,《洛汭之歌》是例子;五言在周代出现,《行露》之章就是例子。六言七言,则出现在《诗》、《骚》中;两体之篇,则是在西汉时期形成。情与数的变化循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

注释

  • 若夫章句无常:这里讨论的是文章(包括诗歌和散文)的结构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
  • 字有条数: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规律和数量。
  • 四字密而不促:四字的句子紧凑而不过快。
  • 六字格而非缓:六字的句子节奏适中,不会显得过于缓慢。
  • 改韵从调:调整韵脚来使文辞更加流畅和谐。
  • 贾谊、枚乘,两韵辄易;刘歆、桓谭,百句不迁:指文人在写作时会依据自己的风格去选择使用哪种押韵方式,有些人倾向于变换韵脚以适应不同的表达需求,而有些文人则坚持传统的风格。
  • 魏武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代:曹操在评论赋体文学时,批评了过分追求押韵的做法,认为这不利于作品的整体效果,但同时也善于运用韵律来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
  • 陆云亦称“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陆云也赞同这种四句为佳的观点,认为这样的句子结构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接受。

赏析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诗歌和文句的基本结构和韵律问题。通过比较和分析古代文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变化,诗人展示了语言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如何根据时代的需要和个人的风格特点来调整他们的作品形式。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语言艺术的重视和探索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