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诗句

  1. 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
  • 注释:边文礼在见到袁奉高时显得无措和不尊重。
  1. 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
  • 注释:袁奉高认为尧邀请了许由,但许由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愧疚或不安,因此质问边文礼为何会如此慌张。
  1. 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 注释:边文礼回应说,自己之所以表现得失序,是因为新来的明府(袁奉高)刚刚到任,尚未展现出应有的威严和德行,所以自己才有些不知所措。
  1.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 注释:徐孺子九岁时,在月光下玩耍,有人评论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都没有,那么它的光亮岂不是最明亮的吗?
  1. 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 注释:徐孺子回答说,并非如此,就像人的眼睛中有瞳孔一样,如果没有这个部分,眼睛就一定不会明亮。
  1.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 注释:孔文举十岁那年,跟随父亲前往洛阳。当时李元礼非常有名,担任司隶校尉,他接见前来拜访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名声显赫以及关系密切的亲戚,只有通过这些才能得到接见。
  1.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 注释:孔文举到了门口,告诉守门的人他是李府君(李元礼)的亲属,这样才得以进入。之后,他坐在了主人家的位置上。
  1.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 注释:李元礼问他与自己有何关系,孔文举回答说,他的祖先孔子曾经与李元礼的祖父伯阳有过师生的关系,这是一种崇高的尊敬,因此他与李元礼有着世代友好的关系。
  1.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 注释:李元礼和他的宾客都对孔文举的回答感到惊讶和佩服。后来到达的太中大夫陈韪听到这些话后,也用同样的回答来回敬了对方。
  1.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 注释:陈韪回答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能够有所成就。而孔文举则笑着反驳,他认为李元礼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伶俐。
  1. 韪大踧踖。
  • 注释:陈韪听了这话后感到非常尴尬和不安。

译文

边文礼初次来到袁奉高的家时表现得有些失态,袁奉高问他为什么如此,边文礼回答说因为新来的明府(袁奉高)刚刚到任,还未展现应有的威仪和道德。
徐孺子九岁时在月光下玩耍时被问及月亮里是否有东西,他回答说如果没有月亮,月亮当然最明亮。
孔文举十岁时随父到洛阳,李元礼是当地非常有名气的官员。孔文举声称自己是李府君的亲属,并得到了李元礼的接纳。
李元礼问孔文举与自己的关系是什么。孔文举回答说,他的祖先孔子与李元礼的祖父伯阳曾有过师生关系,这是一种尊敬,所以他与李元礼有着世世代代的友谊。
陈韪后到,听到了孔文举的话后,他也回以类似的话语。而李元礼和他的宾客们都对孔文举的机智和聪明感到惊讶。
陈韪感到十分尴尬。

赏析

这个故事通过对话展示了人物性格的机智和幽默,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关系和交流技巧。孔文举的回答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机敏,也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同时,故事中的对比和讽刺手法也增添了其趣味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