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三乘佛家滞义,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诸人在下坐听,皆云可通。支下坐,自共说,正当得两,入三便乱。今义弟子虽传,犹不尽得。

许掾年少时,人以比王苟子,许大不平。时诸人士及于法师并在会稽西寺讲,王亦在焉。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决优劣。苦相折挫,王遂大屈。许复执王理,王执许理,更相覆疏;王复屈。许谓支法师曰:“弟子向语何似?”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

诗句

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译文

王羲之抵达会稽后,初到此地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支道林。孙兴公对王羲之说:“支道林的见解新颖独到,心胸宽广,见识非凡,你自己觉得怎么样?你想见他吗?”王羲之本来有一股傲气,对支道林很是轻视。后来孙兴公和支道林一起前往王羲之的住所,王羲之已经在那里等候了,却不跟支道林交谈。一会儿支道林离开,正当王羲之准备离去的时候,车子已经在门口等他了。支道林对王羲之说:“您还没能离开,请让我为您说几句话。”于是开始谈论庄子的《逍遥游》。支道林侃侃而谈,洋洋洒洒,才华出众,辞藻华美,光彩照人。王羲之因此解开衣带,敞开衣襟,留下来听他讲下去,久久不能忘怀。

三乘佛家滞义,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诸人在下坐听,皆云可通。支下坐,自共说,正当得两,入三便乱。今义弟子虽传,犹不尽得。
”`

注释

  • 王逸少:指王羲之(王逸少)。
  • 支道林:是东晋名士、学者,擅长玄学、佛学。
  • 孙兴公:是孙绰(字兴公),曾任豫章太守。
  •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画家。
  • 支道林拔新领异:形容支道林思想新颖独到,见解非凡。
  • 才藻新奇:形容支道林文才出众,辞藻华美。
  • 花烂映发:形容文章华丽绚烂,光彩照人。
  • 支下座:支道林坐下后,与王羲之展开对话。
  • :这里指的是支道林与王羲之的对话内容,即“两”篇。
  • 支下座自共同话:支道林主动邀请王羲之与他共同讨论庄子的《逍遥游》。
  • 正得两:对话进行到一半,正好达到两位大师互相理解的程度。
  • 三乘炳然:比喻佛教三乘教义明朗清晰,被支道林解释得透彻明了。
  • 诸人:在座的其他听众。
  • 支下坐:支道林坐下后,与在场的人开始谈话。
  • 正得两:对话进行到一半时,正好能够理解彼此的观点和道理。
  • 今义弟子:指后来的弟子们,虽然传承了支道林的思想,但并不完全理解其深意。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王羲之与支道林之间的一次学术对话。从王羲之最初的轻视到后来的钦佩和欣赏,再到两人深入交流的过程,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相互学习的精神。通过支道林的解释和阐述,使得佛教的三乘教义变得更加明晰易懂,让在场的听众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奥妙。整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文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相互启发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