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闲。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

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也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殷中军尝至刘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不复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

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苦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

支道林造即色论,论成,示王中郎。中郎都无言。支曰:“默而识之乎?”王曰:“既无文殊,谁能见赏?”

译文

孙安国前往殷中军家讨论学问,两人来回辩论,非常深入而精辟,没有一点空闲。在用餐时,食物被端上来后,会冷却然后又变暖,这样的现象出现了好几次。双方互相投掷手中的麈尾,麈尾都脱落了,麈尾上的尘土洒满了饭中。双方讨论得如此热烈以至于忘记了吃饭。殷中军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强行发表意见,我将会批评你。”孙安国回答说:“你没看见被割鼻的牛吗,人将会批评你的脸颊。”
庄子的《逍遥游篇》原本难以理解,许多名家贤士都无法从郭象和向秀之外找到道理。支道林正在白马寺,与冯太常一起交谈,并谈到逍遥游的问题。支道林明确地提出新的理论,标新立异,不同于众贤之士的理解,这些都是那些寻找深意的人所不能得到的。后来人们便使用支道林的理论。
殷中军曾经到刘尹那里清谈。谈了一会儿后,殷中军的论点开始有些弱点,但他仍不放弃游辞诡辩,刘尹也不再回答。殷离开后,他回来说:“像田舍儿那样,勉强学着别人说话。”
殷中军虽然思想敏捷,但才气和性情却很特别。忽然间说到“四本”,就苦于无法攻击对手。
支道林造出即色论,论文完成后,给王中郎看。王中郎无言可答。支道林问:“默不作声地记住了吗?”王中郎说:“既然没有文殊师利来评论,谁会得到赏识呢?”

注释

  1.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这是一篇记录魏晋名士言行的笔记小说,反映了当时文人雅集、品评人物的特点。
  2. 孙安国:指东晋著名学者孙盛(字安国),他在《晋书》中有传。
  3. 殷中军:指东晋著名学者殷浩,曾任中军将军,故称殷中军。
  4. 冯太常:指东晋官员冯怀,曾为太常。
  5. 逍遥篇: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逍遥游的思想。
  6. 二家之表:指郭象与向秀对《庄子·逍遥游》的解释,各有特色。
  7. 支道林:东晋僧人支遁(字道林),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学者。
  8. 四本:《逍遥游》中提到的“四本”是指“天籁”、“地籁”、“山籁”和“海籁”。
  9. 汤池铁城:形容极端危险或强大的环境。
  10. 田舍儿:比喻粗鄙之人。
  11. 四圣观:指道家所说的四位圣人,即“天”、“地”、“神”、“人”,他们分别代表了自然界的各种元素和力量。
  12. 文殊师利: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代表智慧。
  13. 默不作声地记住了吗?:出自《世说新语》,意为询问对方是否真正理解了某事。
  14. 四本:同上注。
  15. 既无文殊:指无法从文殊师利那里得到赞赏和支持。
  16. 谁能见赏?:指无人能领会其高妙之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