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真长与殷渊源谈,刘理如小屈,殷曰:“恶,卿不欲作将善云梯仰攻。”
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
宣武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
有北来道人好才理,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讲小品。于时竺法深、孙兴公悉共听。此道人语,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孙问深公:“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风?”深公得此义,夷然不屑。
诗句
1. 刘真长与殷渊源谈,刘理如小屈,殷曰:“恶,卿不欲作将善云梯仰攻。”
- 注释:
- 刘真长(刘惔)与殷渊源(殷浩)谈论。
- 刘真长在辩论中显得稍有劣势。
- 殷渊源批评刘真长(刘惔)不想成为将军,但擅长制造云梯来攻击敌人,意指用计策而非武力取胜。
2. 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 注释:
- 殷中军认为孙康伯(孙绰)没有得到他的“后慧”。
- “后慧”是殷浩的智谋,指的是他在辩论或策略上的智慧。
3. 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
- 注释:
- 谢安年轻时听说殷浩(殷仲堪)擅长言辞。
- 所以前往拜访殷浩,希望得到指导。
4. 宣武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
- 注释:
- 宣武帝召集许多知名人士讲解《易经》,每天都讲述一个卦象。
- 简文帝(即晋简文帝司马昱)想要倾听,但在听到这些内容后便返回。
- 表示简文帝对某些观点不感兴趣或觉得有难度。
5. 有北来道人好才理,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讲小品。于时竺法深、孙兴公悉共听。
- 注释:
- 有一位北方来的学者精通才理,与林公(王导,字长文)在瓦官寺相聚。
- 这个学者在这里讲解了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称为“小品”)。
- 当时竺法深和孙兴公都一起聆听了这次对话。
6. 此道人语,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
- 注释:
- 这个学者经常提出一些难题。
- 林公王导能够清晰地回应,并且语言流畅,让人信服。
- 这个学者每次面对林公王导的应对都会感到挫败。
7. 孙问深公:“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
- 注释:
- 孙兴公(孙盛)向竺法深提问:“这位先生一定是来自南方,因为刚才他都没有说话。”
- 法深笑着没有回答。
译文
- 刘真长与殷渊源讨论问题时,表现出一些弱点,殷渊源指出这一点,并戏称刘真长不想成为将军,而是善于利用“云梯”来进攻敌人。
- 简文帝(晋简文帝司马昱)想听关于《易经》的讲解,但是当他得知这些讲解后决定离开。这可能意味着他认为某些说法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
- 一位来自北方的学者与王导(字长文)在瓦官寺讨论一些简单的议题,而那时的竺法深和孙兴公也在旁聆听。
- 这个学者不断提出难题,而王导则能够清晰且有力地回应这些问题。这个学者每次遇到王导的回答时都感到困惑。
- 孙兴公询问竺法深:“你认为这位先生是从南方来的吗?为什么他之前都没有说话呢?”竺法深笑着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几位文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辩论场景,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修辞技巧和思想交锋。每个诗句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还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例如,殷浩在诗中被描述为善于运用策略而非直接武力的人,这种对比强调了他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同时,诗中的对话也体现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和较量,以及文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和探索。此外,诗歌的语言精炼、含义深远,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传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